齊玄素入主紫霄宮後,首先召見了被囚禁的前任大掌教秘書宮教鈞。
齊玄素之所以會來玉京並落入姚令的手中,宮教鈞也是出了力的,雖然他是被脅迫的,但如何定性也在兩可之間,甚至在齊玄素召見他之前,周夢遙的新北辰堂已經展開了對他的審查,讓他老實交代問題,又讓他不要東拉西扯,隻交代自己的問題。
所以宮教鈞十分惶恐。
好在齊玄素沒有過多為難他,大概詢問了當日的情況後,便專門下了一道手諭。
齊玄素停止了北辰堂對宮教均的審查,也沒有過多追究宮教鈞的責任,隻是免去了宮教鈞的紫霄宮輔理職務,讓他去婆羅洲道府擔任副府主,頂替陳劍仇進步後留下的空缺,品級沒變,還是二品太乙道士,不過權力卻是斷崖似縮水。
作為大掌教貼身近臣,哪怕是小掌教見了都要稱兄道弟,金闕成員要禮讓三分,普通真人更是要畢恭畢敬,不敢得罪半點。可作為副府主,彆說小掌教了,隨便一個參知真人都不會把他放在眼裡。
其實不要說宮教鈞這種貼身秘書,就是普通的紫霄宮道士,也是地方道士們巴結的對象。
地方道士們握有實權,主掌一方,不缺錢,他們會按照紫霄宮道士的職務品級、重要程度、關係親疏每年在道門合法的範圍內給予贈禮。
這些紫霄宮道士收了贈予,不需要搞什麼違法行為,隻是作為地方道士的一個消息渠道,也就是所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消息靈通人士,將權力中心的風吹草動告知地方道士,包括合法的公文和政策思路,正所謂花錢難買早知道,要的就是一個早知道。這種事情哪怕上了秤,也是半點不違法的。
金闕成員也不能例外,要通過宮教鈞打聽大掌教的心情和近況,這難道違法嗎?
這是人之常情。
遠離了權力中心,自然就沒了這種便利。
不過宮教均並沒有怨恨,隻有慶幸。
到底是平穩落地了。
做個副府主安度餘生總要好過在北辰堂的幽獄中被審查致死。
萬一審出個參與姚令的反道門集團,謀害前任大掌教和現任大掌教,那才是死無葬身之地。
這種事情,隻要沾上了,那就沒個好。不死也得脫層皮。
也許有人要說了,周夢遙等人不僅沾上了,還是深入參與,可最後結果不但沒死,反而還進步了。
一是因為周夢遙這些人實力雄厚,道門正值用人之際,有團結價值。二是因為周夢遙反戈一擊,算是立功。三是因為考慮到影響,千金買馬骨。
首鼠兩端也是需要實力作為支撐的,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有資格騎牆觀望。
再有就是,紫霄宮這個位置太關鍵了,屬於大掌教鐵杆,不同於九堂,最講究忠誠。隻要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宮教均有了汙點,便不能再留在紫霄宮。
如今紫霄宮用的都是什麼人?五娘掌總舵,底下暫時填補了兩個人,一個顏永真,一個齊小殷。關鍵小殷這家夥還是個兼職,用張月鹿的話來評價,小殷忠誠有餘,能力不足,讓她乾正事,那是半點不會,學黑衣人敬禮喊忠誠倒是一個頂倆。
據說小殷已經從黑衣人下等兵升到小伍長了——小掌教真人齊小殷伍長。
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能不能升到大掌教不好說,可一定能升到大都護或者大將軍。
以齊玄素的威望,暫時還做不到讓九堂之主來兼任輔理,他打算下一步把老殷先生調過來擔任紫霄宮首席輔理,老殷先生曾經做過東皇的謀主,能力足夠,如今也算是重操舊業。順帶管一管小殷,小殷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嗎,親爺爺來了,看你怕不怕。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張叫回話。天不驚地不驚,見了爺爺戰兢兢。
至於忠誠問題,三大陰物算是最早投資齊玄素的一批人,不知幫了齊玄素多少次,從金陵府到鳳麟洲,從婆羅洲到西域,不同於周夢遙,還是信得過的。
當然,這些都是紫霄宮的上層建築,底層還是以薑大真人打造的班底為主,姚令控製紫霄宮的時間並不長,不足以摧毀薑大真人幾十年的辛苦經營。
除此之外,在閒暇之餘,齊玄素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確定自己的起居注製度。
沒錯,大掌教是有起居注的。
所謂起居注就是把大掌教工作和日常生活都記錄下來,哪怕是閒聊也不例外,悉數存檔。
而且是兩個人或者三個人共同記錄,事後要進行對比,不允許漏記,也不允許隨意刪改或者增加。大掌教沒說的話,你給加上。大掌教說了的話,你給刪掉。歪曲大掌教的意圖,斷章取義,那是嚴重的政治事故。
一般情況下,大掌教本人不允許看自己的起居注,不過後來的大掌教可以看。
也就是說,齊玄素可以看前麵七位大掌教的起居注,他本人則剛剛上任,還沒有起居注。
七位大掌教的起居注也有不同。
比如玄聖,在前期還是很豐富詳實的,這個時期的玄聖完全把起居注當成個正事認真執行,甚至玄聖和玄聖夫人說的笑話都被記錄下來,那些玄聖大罵東皇的話也是來自這個起居注,不知被哪位大掌教給透露出去,搞得道門上下人儘皆知。
此時的玄聖還是兢兢業業,可是到了玄聖後期,就不斷出現大麵積的空白,因為這個時候的玄聖開始長時間閉關,入定如寂滅,實在沒什麼可記的,事實上已經停止了起居注的記錄,專門負責的道士都被借調到了其他地方。等到玄聖出關,紫霄宮甚至忘了還有起居注這回事,也沒記錄下玄聖在人間的最後時光都乾了什麼。
玄聖飛升之後,東皇覺得太不自在,因為在起居注的壓力下,時時刻刻都得端著架子,時時刻刻扮演一個明君形象,否則一言不合就上史書了,那可太累了,便想要取消起居注製度。
這個時候疑似是老殷先生向東皇進言,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取消起居注製度,固然是自在了,可如果後世之人要抹黑你,那你也無可辯駁,你人在天上不能說話,人間又沒有你的起居注,沒有書麵留痕,彆人還不是想怎麼編排就怎麼編排?
東皇考慮到身後名,最終還是保留了起居注製度。
其後的三代大掌教和四代大掌教都是蕭規曹隨,這幾位大多數時間都在為道門開疆拓土,也沒什麼可隱瞞的。
到了五代大掌教時期,開始限製起居注,不需要記錄日常生活,機密議事也不再記錄,五代大掌教給出的解釋是,負責起居注的道士品級不夠,沒資格參與機密議事。此時的起居注就成了一個彙總的台賬,隻有大概總結,而無具體細節。
這當然給了五代大掌教極大的便利,可也給了三師更大的便利。後來三師為什麼能否定五代大掌教?正是老殷先生說的道理,沒有起居注的細節支撐,彆人想怎麼編排你就怎麼編排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一本糊塗賬。
六代大掌教吸取五代大掌教的教訓,恢複了傳統,不過六代大掌教的起居注乏善可陳,主要記載了大掌教的各種心情狀態,憂愁、無奈、憤懣、煩悶等等,在正式公務方麵,除了否定五代大掌教,基本沒有什麼建樹,畢竟政令不出紫霄宮。
值得一提的是,齊玄素竟然在六代大掌教的起居注中發現了關於龍小白的記載。當然,沒有“龍小白”這個名字,而是用母龍代替。大概意思就是六代大掌教於某年某月某日生擒幼年母龍一條。
至於七代大掌教的起居注,篇幅最短,這裡麵有大量熟悉的人名,“齊玄素”這三個字出現頻率極高,基本貫穿了全篇,然後戛然而止,沒了下文。
最後一條記載是七代大掌教召見姚令的有關內容。
齊玄素隻能一聲歎息。
至於齊玄素本人的起居注,他決定延續曆代大掌教的標準,如實記錄。就算他最終名敗身死,這也算是給後來人留下了一份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