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徐教容和兩位一品靈官可以參與大議,他們是絕對站在齊玄素這邊的。還有六位二品靈官,其中最少有四人是齊玄素這邊的。這不是齊玄素的威望有多高,隻因為他們都是蘭大真人的人。
不過王教鶴在婆羅洲經營多年,對於靈官的滲透比較嚴重,一品靈官地位超然,直屬於靈官府,他插不上手,可二品靈官就不那麼好說了,尤其是與道府關係密切的部分靈官,反而是駐守舊港宣慰司的靈官比較乾淨。
剩下的是部分比較特殊的三品幽逸道士,九堂都設有分堂,一般情況下隻是設分堂主事,根據道門最近的改製,屬於首席主事,不過有些比較重要的分堂,也會設輔理,位在主事之上,等同於總堂的普通副堂主,不過無權參加道堂議事。
在婆羅洲道府,因為這裡海貿興盛,又是邊陲之地,還涉及到跟外人打交道,所以市舶堂、天罡堂、祠祭堂設有輔理。一年沉了十一艘大船,市舶堂肯定是逃不脫乾係,不過天罡堂輔理和祠祭堂輔理卻是齊玄素這邊的人。這當然也不是因為齊玄素如何霸氣,沒見麵就把兩位輔理折服了,隻是因為齊玄素代表了金闕。
算下來,隻能說齊玄素有勝算,卻談不上必勝,還存在很大的變數。
孫合玉來找齊玄素要人的第二天,婆羅洲道府的上層人物已經陸續到齊,道府大議正式開始。
整個婆羅洲道府都在關注這次道府大議,甚至不止是婆羅洲道府,南洋諸國、各方勢力也密切關注著道府大議的結果。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次道府大議明顯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以掌府真人王教鶴為首,另一個陣營是以次席副府主齊玄素為首。
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王教鶴代表的南洋本土派更為勢大,可偏偏齊玄素代表的是金闕,是道門,這讓很多人不敢正麵對抗。也有很多人早就對王教鶴心懷不滿,隻是一直不敢發作,借著這個機會,乾脆站在了齊玄素這邊。還有一部分人,是蘭大真人的人,自然也是支持齊玄素的。
所以兩大陣營竟然是勢均力敵。
許多人隱隱預感到,南洋要變天了。
隨著這次道府大議的大幕拉開,兩大陣營的正麵對抗也逐漸開始。
走到這一步,齊玄素多有感慨。
就在幾年前,他還是一個小小的七品道士,朝不保夕,看不到前途,真就是混口飯吃罷了。
短短幾年之後,他也是所謂的大人物了。
直麵鳳麟洲古神和三儲君之一的清微真人,斥責已經歸隱山林的大真人,與一位參知真人正麵抗衡,替代掌府大真人掌控一洲兵事。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毫不誇張的說,多少人的興衰榮辱就係於他的一念之間。
憑的是什麼?憑的是他那無量階段的境界修為嗎?
是權勢的力量。
當初的李天瀾,真要靠境界靠修為說話,對上七人小組,七個打一個,怎麼也能把他打死了。可他是次席副府主,動用手中或明或暗的權勢,便讓七人小組無功而返,甚至根本不必他親自下場出手。
一個次席副府主尚且如此,上麵還有那麼多首席、掌府、掌堂,就更不必說了。也難怪做了長生仙人還要謀求大掌教尊位。成為大掌教之後,就算對手是一劫仙人又如何?一人能敵一國嗎?
廟堂強大,江湖自然衰弱。
所以江湖的時代徹底過去了,仗劍遊俠們已經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披著鶴氅的道士們。
這是一個道士的時代。
齊玄素是從水宮出來的,身旁、身後都跟了許多人,如眾星捧月一般。
王教鶴是從火宮出來的,同樣跟了許多人。
兩人都走在各自隊伍的最前麵,然後兩撥人在土宮前的廣場相遇,止步。
仿佛黑白雙魚在這一刻交彙。
有道士通過留影石記錄下這一幕,刊登在南洋道府內部發行的邸報上,很快便傳遍了整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