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之所以會派薛岩前來和談,是因為燕兵擊敗吳傑、平安後,一路南下,先後攻掠順德、廣平,屯駐於大名府後,諸郡縣皆望風歸降。
除了派薛岩迷惑朱棣,延緩兵鋒,朝廷必定還會調兵,與燕兵周旋,使其無暇南下,並且還會調集更多兵馬北征。
在日複一日無休止的周旋、攻守中,慢慢消耗朱棣的實力,使之無力與朝廷對抗,這就是建文帝團隊的如意算盤。
妙錦把自己的擔憂統統告訴朱棣。
朱棣在想更深一層的問題,如果直接奔襲京師,各地武將的心裡怎麼想,會不會導致連綿不絕的反抗?
天下經不起長期戰亂的消磨,他得儘一切可能減少戰端,這需要爭取武將的認同和支持,至少不反對。
他要成為大明英主,天下百姓心之所向的千古帝王,而是隻顧一己之私的權力野獸。
他比建文帝更清楚民間疾苦,更懂得珍惜民力,他會向世人證明,他比建文帝更適合坐上那個位子。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朱棣特意多留薛岩幾日,向他展現燕兵的實力,希望薛岩能把所見所聞帶到京師,以期用武力威懾的方式減少戰端。
燕兵連營一百多裡,旌旗招展,遮蔽天空,鎧甲和兵器閃閃發亮。隊伍整齊,號令嚴明,步兵和騎兵交錯分布,喊聲震天。
朱棣令將士們相互較量、比試,個個奮勇爭先,英姿勃發,如欲奔騰出籠的猛獸。
薛岩看過後震撼不已,回到京師,如實講述所見所聞,方孝孺擔心導致軍心不穩,斥責薛岩是在燕兵遊說。
然後,方孝孺的指責無法阻止薛岩內心的轉變。
大多數人都會有慕強心理,薛岩也不例外,此次赴燕之行,他的內心已被燕王徹底收服,再難更改了。
五月,盛庸、吳傑、平安等人派兵襲擊燕兵的糧餉運輸通道,朱權差點兒遇險,抵達大名府後,他氣急敗壞地要求上書抗議,主動起草奏書,交給朱棣。
朱棣署名後,派武勝去京師麵呈建文帝。
朝廷兵馬主動挑起戰端,讓朱棣心裡不爽。
避免戰端不能是單方麵一廂情願地讓步,而是實力碾壓。
他得讓建文帝嘗嘗燕兵的厲害。
朱棣在奏書中氣勢洶洶的指責道,盛庸等人不肯罷兵,必定有幕後主使,請朝廷揪出此人,予以嚴懲,
如若不然,朱棣便進京討個說法。
三十多萬燕兵,個個如狼似虎,他們可不是吃素的。
朱棣指責建文帝團隊沒有罷兵的誠意,並將戰爭責任全部推到建文帝身上。
激起戰端的指責太重了,建文帝收到奏書,果然嚇得不輕,不知如何是好。
方孝孺認為這是燕庶人的計策,堅決主張講武勝下獄,“天下軍馬一散,即難複聚。彼或長驅犯闕,何以禦之?”
建文帝猶豫再三,采納了方孝孺的建議。
至此,雙方和談破裂。
從要求罷兵、派使者和談的低姿態,到逮捕燕使入獄的強硬做法,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建文帝團隊對朱棣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建文帝團隊在背後搞動作,他們找到了對付朱棣的好辦法。
妙錦擔心朝廷的辦法正好是她最擔心的那一種,如同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那一套。
朱棣見他如此憂心,笑著開解道:“放心吧,你男人不會著了他們的道兒,你的提議在我心裡放著呢,容我再想想。”
他舔了一下她嘴角的點心渣,打趣道,“這裡的點心果然比廚房的要甜”。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先和他們周旋一番”,朱棣精神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