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燕兵渡江,京師就保不住了。
在這種情況下,建文帝再也沒閒心跟身邊的文臣商量宮殿改名之事了,他一邊令各地兵馬勤王,一邊下詔“罪己”。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欽奉皇祖寶命,嗣奉上下神隻。燕人不道,擅動乾戈,虐害萬姓,屢興大兵致討。近者諸將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闕。已敕大將軍率師控遏,務在掃除。爾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諸府衛文武之臣,聞國有急,各思奮其忠勇,率恭義之士、壯勇之人,赴闕勤王,以平寇難,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嗚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棄朕而不顧乎?各儘乃心,以平其難,則封賞之典,論功而行,朕無所吝。故茲詔諭,其體至懷。
朝中不少官員奉旨到各地募兵,卻很少見有人帶兵回來護衛京師。
一些朝廷大臣見形勢不樂觀,紛紛上書請求到外地駐守。
由此一來,京師的防衛力量更加空虛。
建文帝,這位文弱的天子,眼看要被他的臣子們拋棄了。
患難見真心,直到此刻,方孝孺仍在儘心儘力為主分憂,雖然提出的方法不一定有用,但忠心可嘉。
“事急矣,宜以計緩之。遣人許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當至,長江天塹,北兵不閒舟楫,相與決戰江上,勝敗未可知。”
事情緊急,隻能實行緩兵之計,派人赴燕議和,假意許諾割地。拖延數日,等官員從東南募兵回來,憑借大江天塹,與之決戰於江上,北兵不善水戰,燕兵不一定能勝。
當然,這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朱棣怎會同意議和?
但是建文帝心亂如麻,已經沒了主張,他從未遇到過這樣危急的時刻,沒有經驗。
於是,建文帝按照方孝孺的建議,派慶成郡主前去議和。
五月二十二,慶成郡主奉旨來到燕兵營地。
見到堂姐,朱棣失聲痛哭,“我不圖更有今日,今與郡主相見,有如再世。”
我沒想到能活到今日,此刻與郡主相見,恍若再生。
這番話透著那麼濃濃的心酸、痛苦、無奈,慶成郡主也忍不住潸然落淚。
骨肉之間,刀兵相見。
想想都令人心痛。
停止哭泣後,朱棣向堂姐問起周王、齊王在京師的情況,慶成郡主回答後也趁機轉達了建文帝割地求和的提議。
朱棣一聽,神情立馬變得嚴肅,嚴詞拒絕道:“吾受命皇考,封建茅土,且不能保,割地豈其本心哉!此奸惡謬計,欲以見欺,焉可為信?我此行在誅奸惡,以清朝廷,奠安社稷,保全骨肉。事已,得複故封幸矣,餘非所望也。”
朱棣隻是說說而已,他怎會甘願返回封底再當一個藩王?
之所以振振有詞地說出這番話,不過是在表達拒絕之意。
慶成郡主心裡很清楚,卻想不出更好的說辭來回應朱棣的話,隻能無言以對。
見臉上神情複雜,朱棣進一步把話說得更明白些,“此奸臣欲姑緩我,以俟遠方之兵耳。”
朱棣一語中的,這是奸臣的緩兵之計,為的是拖延時間等待援兵。
喜歡妙錦傳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