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五,陸陸續續下了十數日的雪終於徹底停歇了下來。天空逐漸放晴,那許久未曾露麵的太陽,此刻也慢慢地升了起來。它那溫暖而柔和的光芒,輕輕地灑落在這片被皚皚白雪覆蓋著的大地上。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一片潔白無瑕的景象。陽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讓人有些睜不開眼睛。
杜壆這一路上抓了十幾個韃靼人,都是傳信的傳令兵,說是西夏人正在攻打偏頭關。
原本以為是輕鬆的一戰,誰知道還能遇到西夏人。
不過,他的任務是奪取哪裡,誰跟他搶,就是敵人。他把西夏人出現的事上報上去後,便繼續前進。
並快速找出一些西軍出身的士卒加上各級將官,將西夏人的作戰特點,在隊伍裡傳播…………
為了方便行軍,他一路上都打著韃靼人的旗幟,並沿途占領點著狼煙的烽火台,帶兵來到偏頭關五裡外時,就隱約聽見裡麵的喊殺聲。
望著眼前白茫茫大雪覆蓋的大地,有數道騎兵留下來的馬蹄印子,確認自己截住的韃靼傳令兵沒漏掉。
杜壆扭頭喊道“兄弟們,記住西夏人的作戰方式了嗎?”
“記住了!”
“殺!”
他一揮手,率先衝了出去,後麵的都頭開始催促著手下加快速度,打旗的士卒把韃靼旗和遼軍旗高高舉起,七千大軍向前衝去。
說是衝鋒,可地上鋪著一尺多厚的雪,馬奮力抬蹄,再踏進去,抬蹄,再踏進去,卻跑不起來,速度並不快。
好在他們已經習慣,從中京一路來到這裡,基本都是這麼過來的,連馬兒也早已經習慣………
吳乞買決定把韃靼部的地盤送給西夏人的時候,便隻在這偏頭關留下三千老弱病殘,所以這時的偏頭關是真的危在旦夕。
西夏人和耽羅國人交戰,也是吳乞買精心設計的一環,把韃靼人的地盤推出去,西夏人肯定會來。
他也算準了李乾順的心理,無非就是想占便宜又不想得罪人,表麵上保持中立。
大遼死灰複燃的可能還是有的,他李乾順也是大遼的女婿。這樣對於西夏來說,他是打著援助遼國的旗幟來的,打韃靼人也算是援助。
對於他吳乞買來說,就是給大耽羅國增加一個敵人,給自己增加一個比韃靼人更強大的盟友。
因為耽羅國和西夏現在可都是打著援助遼國的旗幟來的,很有可能聯合起來,再聯合殘餘的遼軍勢力把他給滅了。
可他壓根沒想到耽羅國人來的這麼快,還冒著大雪來這裡。在他的計劃裡,可是西夏人先拿下偏頭關進來的,畢竟西夏離的近嘛。
這要是讓西夏人先占領這裡,耽羅國人的突襲隊伍想要從這邊突破就得先和西夏遭遇,打贏西夏才能和他們交手。
不打西夏,這李乾順也不可能借道給耽羅國。就算最壞的結果出現,兩方和解,再談共同討伐吳乞買,那也是各打各的,絕不會借道。
這樣他也能輕鬆應付,想讓他們再結仇,有的是辦法。
其實,王力壓根沒算這麼多,他就是單純的想出其不意突襲這邊的。
他唯一知道的是,要出其不意,要快。也許,這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了吧。
杜壆他們艱難的來到偏頭關北關城下時,西夏人剛好突破南門殺進城中。
進攻的是西夏先鋒,約一萬多人,後續還有中軍、後軍,約四萬多人在趕來的路上,西夏這次出兵共計六萬大軍,由大將李良輔帶領。
西夏的編製很有意思,西夏最小的作戰單位隻有兩人,比後世我兔的三三製的戰鬥小組還少。
當初李元昊規定,黨項男子隻要年齡達到十五歲就要服兵役,為一丁,在兩丁裡選取一人作為“正軍”(“正軍”是直接參與作戰的士兵),同時,一個“正軍”配備一個“負贍”(“負贍”是擔負隨軍勞役的士兵),一個“正軍”加一個“負贍”即為一“抄”,這“抄”就是最小的軍事作戰單位了。
從這個規定中可以看出,李元昊已經使他的國家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了。
這一抄的兩個人多是親兄弟或者父子,而且這個負贍是沒有軍餉的,打仗還得自己帶乾糧。由於照顧的是家人,所以他們也會儘心儘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