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沙洲與哥本哈根之間的海港叫國王海,而隔著沙洲另1邊則是1條叫荷蘭海的海港。
等到戰爭即將的之際,哥本哈根在國王海的港口1帶布防最嚴密,由北至南排列大量戰艦。至於國王海口岸最北端,國王海及荷蘭海的交彙點,擁有防禦堅固的3皇冠堡,而南端交彙點守備則較弱。
事實上,特斯特中校等人觀察到的,經驗更豐富的納爾遜也注意到了。
為了標注更精確,減少不必要的失誤,這位遠征艦隊副司令官還乘坐了1艘靈活的縱帆船,親自前往國王海與荷蘭海的中間位置,進行實地勘測。因為丹麥海軍在戰前,收起了每個淺灘之間的所有浮標。
根據之前的作戰計劃,遠征艦隊可由北經荷蘭海至南方的交彙點。然後,沿中部沙洲自南方折回國王海北上。這樣所有的英**艦便可避過國王海的敵方主力,同時又讓英艦自南口,按部就班的逐個殲滅,從北至南整齊排列的丹麥軍艦。
但經過納爾遜的實地拋繩測試,他發現國王海的水深比較淺,類似“聖喬治號”和“倫敦號”這樣吃水比較重的大型戰列艦,非常容易擱淺,繼而成為丹麥岸炮的活靶子。
很快,快速帆船上的水手滿足了納爾遜將軍的要求,於船隻下方放下10多個浮標,以便在後日的進攻狀態下,給納爾遜指揮的特遣艦隊指示航向。
隻是令英國人想不到的,不講武德的丹麥海軍居然在半夜時分派出水鬼,偷偷將10多個浮標的3分之1,向淺灘位置推移了1段距離,最終造成了英國眾多戰列艦的誤判。
在回到旗艦“聖喬治”後,納爾遜在寫給司令官的信件中說到,“丹麥人的海防要塞看似得莊嚴可怕,堅不可摧,但是在我看來,用10條戰船就能將其摧毀。無論如何,我希望有機會獲準1試。”
於是,帕克司令官給予了納爾遜副將10艘,不,是12艘主力艦船,以及1眾輔助艦船。
主力艦包括:“埃德加號”(船長默裡,74門炮)、“阿伽門農”號(範考特船長,64門大炮)、“帕裡菲莫斯號”(勞福德船長,64門火炮)、“伊西斯號”(沃克船長,50門炮)、“格拉頓號”(威廉·布萊船長,54門炮)、“阿登號”(伯蒂船長,64門炮)、“貝洛娜號”(船長湯普森,74門炮)、“羅素號”(船長卡明,74門炮)……
很快的,納爾遜再次決定轉移自己的旗艦。這1次是從“聖喬治”號,移到了“大象”號上,原因是他的新戰艦“聖喬治”太重,估計無法通行於國王海。
儘管納爾遜已經做了萬全的安排,他還是在第2天派出皇家海軍中最優秀的軍官之1,裡歐上校率領快速艦“悍婦”號,對於丹麥的兵力部署情況,又進行了1番詳細的偵察。
此時,丹麥人的防禦力量包括巨型戰艦和流動炮台,擁有強大的火力,看上去幾乎無懈可擊。
就目前來看,英軍似乎沒有進入近海的可能。最北端是龐大的3皇冠堡壘,倘若要強行進攻1座堅不可摧的海防要塞,英軍的戰艦會必然造成嚴重損失。
最後1次的作戰會議上已經決定,司令官海德·帕克爵士將率領包括“倫敦號”、“聖喬治號”、“拉米雷斯號”、“防禦號”、“老兵號”等8艘重型戰列艦,在哥本哈根的北部停泊,威脅3皇冠堡壘、防止停泊在港內的丹麥艦隊脫逃。
不僅如此,帕克爵士的艦隊還計劃將丹麥的增援部隊擋在港道外,無比要保護納爾遜艦隊的側翼(事實上,這種狀況並沒有發生)。
至於納爾遜,他計劃乘著北風率領自己的分艦隊直下外厄勒海峽,然後在中地島附近的淺灘外拋錨。
在那裡,他等待風向轉南,便於撲向哥本哈根防禦力量的薄弱部分:巨型戰艦和流動炮台。
接著,納爾遜的戰艦直撲敵人的防線、第1條戰艦與1條選中的敵艦兩尾相靠,第2條戰艦則經外舷超過這條敵艦、迫使它與另1條敵船相撞,直到英軍的每1條戰艦都咬住1條敵船為止。
此外,愛德華·裡歐上校領受了1項危險任務,帶領“悍婦”號和其它4條快速艦出擊丹麥艦隊的北端;羅斯上校則率領快速艦“牙買加”號和6條雙桅方帆炮艇襲擊丹軍的南翼。
3月19日早晨,海上刮起了北風,帕克再度令艦隊啟航。如雲般的帆頁無情的逼近哥本哈根,英國遠征艦隊在丹麥首都以西9公裡遠的地方又1次拋了錨。
剛到下午,在裡歐上校“悍婦”號的引導下,納爾遜的分艦隊1路跟隨行駛。不久,突擊艦隊已經平安通過了外海峽,並在中地島南端拋錨。他們必須在此等待,以便1陣南風能把他們吹向國王海峽,與丹麥艦隊並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