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突然對二人說明移鎮想法,郭信便猜測郭威多半是準備向太後當麵陳請了。
不多時有內監前來傳召,父子三人遂不再多言,由內監引路至外朝為太後視事而專門設置更名的懿德殿。
實際上李太後平時多數時候都在內朝的景福宮寢宮內居住生活,此時婦人不乾政已成為一種政治共識,故而劉知遠雖與太後感情深厚,且李家子弟頗多(如李業、李洪信、李洪義等都是李太後自家兄弟,且有任禁軍將領、方鎮節帥),但劉知遠在宴駕之時仍然選擇了幾位異姓重臣作為托孤之臣。
不過皇帝畢竟年幼,李太後仍然能夠分享到部分權力,可以在外朝召見外朝臣民,並在必要時候乾預朝廷決策,隻是李太後比較安於現狀,很少這麼乾罷了。
內監在殿外為父子三人唱名,便請三人入內拜見。
殿內燃著香爐,郭信隨父兄一同行禮,太後坐在一道珠簾之後接受拜禮,並讓內監為父子三人賜座。
於是父子三人按禮儀跪坐,在十餘步外隔著一道珠簾與李太後說話。
這種能夠被對方隨意打量,卻連對方臉都看不到的感覺並不舒服,尤其還是在這皇宮裡。
不過好在眼前的太後李三娘郭信是見過的,且小時候隨郭威去劉知遠府上赴宴時應該就見過,隻是那時候的記憶太模糊了,後來在太原陪母親張氏去崇福寺那次,他也曾遠遠觀望過太後的樣子,再後來漢軍順利南下,他還隨軍參與過護送皇後從太原入京。
因此兩人之間雖然沒有直接說過話,但郭信對她並不陌生。李太後本名三娘,出身隻是農家,在劉知遠微末之時就已為夫妻,且崇佛向善,在軍民臣子中的名聲一向都很不錯。其實母親張氏應該與太後更熟悉,以前在太原府時,李三娘外出遊玩拜佛時常會叫各家婦人隨行,這樣看來以前早些年在河東的時候,劉知遠和郭威等臣子家之間的關係其實相當不錯。
郭信念想間,太後已經開口,用著婦人那種特彆的寬慰的語氣說道:“好在朝中有郭相公這樣的能臣,三鎮之後又有契丹,都是仰賴郭相公出力,我與承佑在宮中才能睡得踏實。有時候真不敢想,若是沒有郭相公,我們孤兒寡母該如何維持這麼大的朝廷嗬。”
郭威微微躬身,回答道:“太後過讚了。戡亂治事,是為臣的本分,卻非臣一人之功。”
珠簾後短暫沉默了片刻,李太後才緩緩開口道:“諸位相公中,我還是覺得郭相公最是忠良可靠。近些日子裡,偶有關於郭相公不好的傳言過來,凡有聽人說起,我一定斥責其人不識忠良。”
郭信耳邊傳來郭威微微吸氣的聲音,剛想轉頭看去,緊接著就聽到郭威用堅定的語氣道:“身處朝局,難免會有中傷詆毀,臣心中有數,並不在意。”
李太後和郭威兩人之間雖然有君臣之彆,但郭信能聽出來並他們彼此並沒有太多隔閡,完全是在用嚴肅的話說著輕鬆的事。
隨後李太後似乎也察覺到氣氛有些嚴肅了,便開口詢問張氏近況,並終於提到一直跪坐著的郭家兄弟:“郭相公有兩個好兒子,若是承訓還在,應比他二人還要大些呢。若承訓還在,我應不用再來外朝,免得惹旁人非議了。”
郭威跟著道:“太後是天下之母,天下之事便是太後家事,垂簾聽政之製亦是古來有之,何況太後身居內朝,並不多預政事,完全是聖明典範,誰敢多言?”
郭威的態度果然令李太後很滿意,簾後竟傳來輕輕的笑聲:“我就說罷,郭相公是諸臣中最忠良的,楊相公他們在這必然說不出這些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