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鎮上,林浩雲就沉思怎麼解決這個局麵!
這個項目,能不能推動,能不能產生效益。說實話,他也沒有太大的把握!
竹蓀種植,這無疑是一個好項目,在林浩雲的記憶裡,的確是能賺錢的項目。
可一個項目能不能賺錢,還真不是某個方麵的原因。
這就跟種田是一樣的道理。同樣的土地,不同的人去種植,產量也是會有變化的。天氣,水源等等綜合的因素,都會導致產量的變化。
一個懶漢,啥也不管,哪怕是做了這個項目,想必收成也不會很好。
更重要的是,產出之後,竹蓀的烘烤也是一門學問,後續的銷路,更是一個未知數,有可能現在看著價格很好,等到江口鎮這邊種植出來之後,發現國內不少地方都在搞這個,結果價格暴跌,這也是有可能的。
林浩雲發現自己還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他隻想到了這個產業好,能賺錢,卻沒有想過,在這個過程之中,會麵臨的問題和風險。
他隻想到了1000畝的種植麵積對於四個村來說,也就是每一個村250畝。總投入才75萬元而已。如果是10個村民分攤,那肯定是需要投入很大。可如果是100戶,200戶?甚至250戶的話,每一戶也就一畝的種植麵積,每戶也才3000元而已。應該都投的起。
可他忽略了群眾的信任基礎,還有村民的具體困難。
比如江口鎮去年的所謂GDP,按照賀新田給縣裡上報的數據,江口鎮去年的GDP人均年收入差不多在3000左右,一個五口之家,一年有一萬多的收入。
這個數字不低。可實際是,GDP本來就有水分不說。而且大多數的GDP都不是這麼平均的。
江口鎮有沒有富豪,有!
幾百萬的老板也有那麼幾個,外出務工的人,肯定不止這個收入,可大部分的人還是沒有這個收入的。
這就是紙麵數據和現實情況的差彆。
林浩雲決定動用書記辦公經費。這次來江口鎮任職。縣裡是給他拿了幾百萬帶過來的,先後兩筆,一筆200萬,後麵一筆300萬;總共是500萬的經費。這筆錢放在鎮財政的賬戶上還沒動。
如今是時候拿出來了。
按照1000畝的種植投入,300萬計算。
林浩雲采取了政府+集體+農戶的模式。
政府出資,集體出地、農戶出工。
三方組建公司,不需要老百姓出一分錢。這樣的話,推動就沒有了難度。但卻存在一個問題。出工不出力的問題!
這個是沒有辦法的,必須壓著村裡,安排得力的人來負責這個公司。做到有效監管。完善懲處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