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情信】=短篇《???》”
作家?情信?
江弦腦海中第一時間出現的,是岩井俊二的那本《情書》,也就是後來拍攝的那部同名電影,但仔細一想,不太合理。
《情書》之中的幾個人物,好像沒有作家,江弦記憶比較模糊了,女主角職業他記不清楚,但是其餘幾個角色他記得,分彆為圖書館管理員、琉璃工藝品製造師,以及一個去世的登山運動員。
琢磨一會兒,還是沒什麼頭緒,於是沒再繼續糾結,轉而關注序列本身。
第五條合成序列的出現,令他有些懷念起《棋王》的合成。
序列中的【作家】這一條,因為他身份滿足的緣故,已然是收集完成的狀態。
隻有【情信】這條靈感,還顯示著(0/10)的進度條。
所以是和《棋王》一樣,隻需對單個靈感進行收集的序列。
江弦幾乎沒怎麼往彆處想,腦海中馬上有了此條靈感的收集方式,即:寫10封情信。
他也想不到什麼彆的收集方式,是與情信有關聯的。
總之,不管怎麼想,都不是一條難以合成的序列。
“王濛老師,我就先告辭了。”
“我送送你。”
王濛站起身,堅持將江弦一路送至樓下大門,與他道彆,隨後匆忙的回到辦公室裡。
比較熟悉他的同事都有些詫異。
一向沉穩、慎重的王濛老師,今天怎麼冒冒失失的樣子。
“王老師,這篇稿子還不錯,麻煩你審一下。”剛進門,責任編輯陳世崇便將一份稿子遞到王濛這兒。
王濛喝一口水,“什麼篇幅?”
陳世崇回答道:“一部短篇,寫的是一個農村家庭,因為時代變化所發生的軼事,立意很好,內容很有意思,是個很不錯的題材,不足之處是前半部分寫得太拖了。”
“你先放這裡吧。”
“好。”
陳世崇把稿子往桌麵上一堆,眼睛一瞟,瞥見王濛手中攥著一份手稿。
聯想到剛才江弦出現在編輯部,不難猜到,這篇稿子的作者應該就是江弦。
交接事畢,王濛安安靜靜的坐在那堆滿書籍和稿件的書桌前,從這些書稿中“挖”出一塊桌麵,捧著《伏羲伏羲》,一行行的閱讀。
大辦公室裡人來人往,每位編輯進行著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儘量小聲的交流,以防影響正在審稿的編委和領導小組。
陳世崇和幾位同事小聲討論。
“剛才在王副編那兒,看到江弦給他遞了一篇稿子。”
“寫的怎麼樣?”
“他還沒看完。”
“江弦寫的也太多了吧,今年他都了那麼多篇作品了,不可能每一篇都好吧?”
“還是希望是篇好稿子的,畢竟江弦是咱們《京城文藝》的老朋友,對《京城文藝》做出過貢獻。”
眾人沉默,紛紛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