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那時的老楊意氣風發,而馬斯克還不是首富。
十年後,再看那一段采訪,估計老楊自己尷尬的都恨不得鑽進地縫了。
他居然還教馬斯克怎麼管理公司,怎麼做營銷。
此時的馬斯克,已經是名義上的世界首富了,而老楊的公司,去年營收四千億軟妹幣,淨利潤一百億軟妹幣。
體量隻有馬斯克的十分之一,淨利潤隻有馬斯克的三十分之一。
他們間接的行為,讓國產芯片、係統,遲緩了三十年的發展。
如今,高遠自己的公司已經可以生產高端芯片。
而且電腦係統的話,也不存在什麼大問題,將原本遠方手機的係統改一改,就能用在電腦上。
芯片和係統都不是問題。
製造遠方平板和遠方電腦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
早上的時候,高遠召開了一個簡短的例會。
和遠方手機的李偉商量了一下,在今年的年底,就要將遠方平板和遠方電腦造出來,到明年的三月份開始推向市場。
這兩者在華夏國內,都是數千億市場。
遠方集團進入這個行業後,也會獲得不菲的利潤。
最為主要的是高遠一直在打造遠方生態,小米手機、小米汽車、有你app,之後還要打造更多的智能生態,比如說智能家居、智能耳機……
打造智能生態最大的一個好處便是可以附帶提高很多產品的銷量。
比如說買了遠方汽車,想要更好的體驗感,可以購買遠方手機,車機聯動,使用體驗感不錯的情況下,想要購買電腦、平板,也可以購買遠方集團的。
數據之間一個賬號就可以共享。
還有無線耳機、智能手環、智能音箱……
若是購買房子了,還會采用遠方集團的各種智能家居產品,智能窗簾、智能空調、智能冰箱……幾乎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會被遠方集團所影響。
看起來,單件產品的消費不會太高,但這麼整體算下來,每個全套使用遠方集團產品的家庭,都要為遠方集團貢獻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的營收。
十個家庭就是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
一百個家庭,一千個家庭,一萬個家庭……
這些家庭加在一起,就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國內的很多企業都在開始做生態鏈了,雷布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高遠入場遲,但是遠方集團的產品優秀,可以強行進入這個市場,擠壓其他產品的生存空間。
“接下來,遠方集團全力進軍生態鏈,我擔任組長,李偉和王思超擔任副組長,你們要全力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係。”
“我計劃拿出五百億,用來研發各項生態鏈產品。諸位,咱們遠方集團已經有龐大的技術和專利了,這種層次的技術和專利,在所有私營企業中,排名都極為靠前。”
有如此多的技術和專利,不布局其他行業,屬實有些虧本。
“高總,那我接下來就安排,在公司內部成立生態鏈研發部。”李偉說道,“不僅是遠方城這邊,還要從總部那邊協調一些研發工程師、算法工程師之類的。”
“可以,你著手弄吧,總部集團這邊會全力配合你。”高遠點了點頭,“生態鏈方麵的情況,我將審批權全部下放,這五百億你儘情花,隻要把東西搞出來就行。”
五百億資金的審批權限,對於李偉來說,這代表著絕對的信任。
按計劃,年底將所有的產品全部研發出來,等到明年的年初就開始投放市場,並且做宣發。
需要忙的事兒還很多。
視頻會議結束之後,李偉就迅速去安排了。
而公司這邊,高遠還在主持會議。
公司的高層管理都彙聚於此,高遠繼續說道,“馬上到年底了,咱們再拚一把,爭取銷量再往上漲一漲,遠方汽車那邊要推出一些活動,促進汽車的銷量。”
“有你app那邊,要多對接一些廣告商。”
“化妝品行業,要儘快製定好營銷方案和折扣方案,爭取在年底的時候銷量暴漲。”
每到年底的時候,就會迎來一波汽車銷售熱潮。
許多人都想的是年底開車回家,然後去4店購買一款新車。
這個窗口期必須得抓住。
到年後,尤其是二三月份,汽車銷售行業就會迎來淡季,買車的人越來越少。
所以年底這一戰是最關鍵的。
各種活動要逐步開始推出,在汽車的贈送方麵,也要大氣一些,吸引那些用戶購買。
化妝品行業同樣如此。
這一波消費潮如果運用得當的話,一個月的營收頂得上平時一個月的營收。
“高總,我得向您申請一下。”
“遠方汽車這邊目前的贈送還算不錯,但力度還是有些低,我覺得咱們能否將下大力氣,給顧客折扣。”
王思超說道,“一輛汽車最大的成本是最初的建廠成本和研發成本,咱們現在已經售出兩三百萬輛的遠方汽車了,建廠成本已經被縮減的很少了。”
“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降價銷售。”
遠方汽車當時投資了上千億。
如果賣出一百萬輛車的話,平均分攤到每輛車上麵的成本差不多在十萬塊左右。
所以最開始買遠方汽車,完全是虧的。
不過高遠也借此打開了銷路,占據了大量的市場。
如今遠方汽車已經銷售出去三百多萬輛,平均分攤到每輛車上麵的成本,已經降到了每輛車三萬塊左右。
這樣一來,瞬間少了七萬塊的成本。
若是遠方汽車賣出五百萬輛,分攤到每輛車上的成本則是降低到兩萬塊。
賣出一千萬輛,降低到一萬塊左右。
車子賣的越多,成本也就月底,淨利潤也就越高。
如今少了這麼多的成本,降價倒也是情理之中。
byd汽車公司就是一直這麼乾的,等到將建廠和研發成本收回來之後,迅速降價,再次搶占市場。
價格戰一起,其他車企也得紛紛跟著降價。
不降價沒銷量,可是降價之後,他們的建廠成本還沒有收回來,隻會麵臨著虧損。
虧損的越來越多,投資研發的錢也就會越來越少。
到最後這些車企撐不下去了,就會麵連著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