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這地界兒,要說賣畫,去哪兒賣啊?
那還用問嘛,當然是奔琉璃廠的榮寶齋了。
琉璃廠是京城中馳名中外的古文化街,就位於和平門外。
因元代曾於此設窯燒造琉璃瓦而得名。
明代永樂中期,將元代的琉璃窯又擴大為廠,故稱“琉璃廠”。
不過這塊地方真正的興旺發達起來,那是清代康乾兩朝的事兒。
康熙朝,朝廷下令編纂《古今圖書集成》。
乾隆朝,朝廷又下令編纂《四庫全書》。
結果正是這兩部大部頭的編纂任務,引發了全國各地的大量學者響應,各自帶書進京。
又因內城外城有彆,當時除旗族和少量工匠之外,民人隻能住在外城。
於是乎,不但前門附近逐漸變得會館林立。
琉璃廠也成為這些學者們,以及進京趕考的舉子們,看書、售書、購書和換書的最佳去處。
與之同時,還引發了金石考古之學的發展與發達,帶動了古玩商們來琉璃廠開店經營。
無論金石、陶瓷、書畫、碑帖、古錢幣,還是涉及風雅文化的其他行業,均在此情形下發展起來。
琉璃廠的名氣也就這樣打響了。
琉璃廠真正成勢,繁榮興盛以來,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曆經三百多年的世事變遷了。
那麼這條街上自然有許多知名老號。
像榮寶齋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家。
榮寶齋的前身,是成立於1672年的鬆竹齋南紙店。
原本隻是一家單純經營各類紙張以及文房四寶的店鋪。
但這裡的木版刻印技藝和書畫裝裱修複技藝,非常有名。
乾隆年間,內廷官文用紙、朝廷的考試用紙都是專門由鬆竹齋提供的。
光緒二十年,由業內高人莊虎臣出任店鋪經理。
他為債務纏身,經營陷入困境的鬆竹齋做出了一係列改革措施。
其中就有把店鋪更名為榮寶齋,並擴充多種業務的決定。
於是從此,榮寶齋不再局限於做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的買賣,還涉足到了買賣書畫,以及代客訂購書畫業務。
在經營上,榮寶齋更秉承“以文會友”的宗旨,著重於與書畫名家們保持翰墨情緣。
從而逐漸成為了書畫家甚為信賴的朋友,甚至被視為“書畫家之家”。
正是因此,清末民初時,琉璃廠各家老店為招攬顧客,紛紛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引人駐足觀賞的宣傳活動中。
其中尤以榮寶齋名畫最多,最為熱鬨,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
到了民國時期呢,兩位著名文人大家,又委托榮寶齋用木版水印印製了《北平箋譜》和《十竹齋箋譜》,更是讓榮寶齋聲名遠播。
建國之後,榮寶齋經營權逐步由私變公,歸屬美術出版社領導。
隨後又合並了畫界知名的和平畫店,風頭一時無兩。
直至此時,榮寶齋已經發展成為在琉璃廠店鋪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
業務內容涵蓋出版、印刷、修複、裝裱到書畫購銷的綜合性營業部。
並以其精湛的傳統技藝和誠信經營方式,深受國內外顧客的信賴與青睞。
在這條街上,與之同樣具有古代書畫購銷權的店鋪,僅有文物局直屬單位寶古齋一家。
可儘管表麵上看,康術德和寧衛民來琉璃廠賣畫,就是奔著榮寶齋的名號來的。
不過賣也沒那麼簡單,可不能直來直去。
和抓貨時一樣,同樣不能圖省事。
否則這價格高低,就能差出十萬八千裡去,真弄不好把好東西賣出個賤價。
康術德可是這行裡的尖子,不但懂行,還有心計。
他要撒手什麼物件,首先必定得提前摸底,做到心中有數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