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你彆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寫對子。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麵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是一首老京城人耳熟能詳的過年民謠。
但民謠裡所描繪的為過年而忙碌的場景,其實從八十年代末就開始陸續消失了
因為如果詳細解讀一番,並不難發現。
在這首民謠中所描繪的諸多關於過年的準備工作中,除了掃房子以外。
其餘的像凍豆腐,燉鍋肉,宰公雞,蒸饅頭,全都是為了過年準備食物的工作。
說白了,不同於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
在過去,除了對一家人團聚的期盼,寄托了一種對和美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外。
能縱容一下食欲,讓家人放開食量飽餐幾天,才是國人過年的主要內容和真正樂趣。
是的,當年人們盼過年的確更側重於物質。
但這也是人之常情。
經過那個年代人,決不會恥於承認這一點。
因為在那缺衣少吃的年代,要是能吃一回燉肉,能放開量吃一回餃子。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年中恐怕就隻有過年這幾天了。
這必然會成為人們永遠的期盼。
而基於此理,那麼對於老百姓來說,改革開放的成果,自然也應該是從年貨的供應上,才能得到最顯著、最直觀的體現。
像1981年京城居民的春節供應裡。
人們就明顯的發現了物資進一步的豐富了。
雞蛋、白酒和半議價菜籽油已經不再限量,米麵和豬肉相當充足。
限量供應的食品裡,額外增加的項目,還有四至八元一斤的花茶二兩。
大料、黃花、木耳各二兩,大白菜二十斤,一斤糧票的豆腐,及一斤糧票的豆製品等。
此外,菜市口的“南來順”還增加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這讓廣大的京城市民,都懷著一種無比輕鬆的心情,對年夜飯愈加期待起來。
至於扇兒胡同2號院,要論今年年貨的水準,那還要遠遠超過京城總體水平。
甚至可以說是整條胡同裡的頭份兒。
為什麼啊?
就因為這幾家鄰居們,可都有各自的獨到優勢。
而且大家關係不錯,特彆團結友愛。
那幾家人一互通有無,這年還能過不好嗎?
不信?不信就來一一看啊。
首先說說米家。
米嬸兒可是管片裡的副食商店的老人兒了。
店裡無論誰,是職工還是領導,都得給幾分薄麵。
那有了這個內應,限量物資的采買上大家可就不發愁了。
儘管如今年貨采購,已經不似改革前那幾年分外艱巨了,誰家也沒必要淩晨去排大隊。
可畢竟還得排隊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