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國其他城市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有沒有像京城一樣,曾經鋪天蓋地有過那麼多的標語?
大清朝的時候,應該是沒有標語的,那時隻有告示。
如果追溯曆史的話,京城的標語,應該說是起源於“五四”,鼎盛於“運動”時期。
尤其是最瘋狂的那個時代,京城的上空沒有霓虹燈,沒有廣告牌,標語就是這個城市唯一的裝點色彩。
想來,隻要是從那個年代走來的人,可能記憶中永遠都會存有滿城“紅海洋”的波瀾壯闊。
如今,京城最明顯的位置已經開始對商業廣告相讓。
但標語卻仍未完全絕跡,仍舊在發揮城市的風向標的作用。
展示著一個都市和性格,勾勒著一個時代的縮影。
1980年的2月底,全國總工會等九個單位,聯合向全國人民特彆是青少年發出倡議。
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內容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
不久後還加上了“三熱愛”。
於是京城各界為響應號召,所懸掛出的新標語,又如喜上眉梢的彩霞一樣遍布了全城,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曆史注腳。
和過去不同的是,如今的這些標語少了蠱惑人心的作用,也不再包含有雷霆萬鈞的嚴酷。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含笑的禮儀,並開始發揮促進和規範社會道德的積極作用。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社會風貌的進步。
於是在鬨市區的車水馬龍之間,我們的街頭不僅有高聳林立的商業廣告牌,又重現了醒目美術字,成了一道經濟建設與文明禮貌兼容共進的美麗風景線。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和城市發展的腳步幾乎同步。
寧衛民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首先在單位,一方麵是他和張士慧的生意狀況開始全麵複蘇了。
3月份,不光煙酒的需求開始緩慢回升,電子表的需求繼續高漲。
他們還一連做了兩單彩電的交易。
於是收入直線上漲,用句老電影裡的話說,可真是金票大大的。
另一方麵,因為喬萬林幫忙辦了尚寶柱和“肚臍眼兒”的事兒,寧衛民和他的關係自然更密切了。
說實話,這次辦成這件事,寧衛民其實並沒有付出多少實際的東西。
買一些高檔煙酒,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那些東西卻不是給喬萬林的報酬。
他隻是交給喬萬林,委托他用來酬謝政工組的東西。
至於他給喬萬林的東西其實非常虛,就是一個簡單的口頭承諾而已。
他告訴喬萬林,如果需要什麼緊俏物資,千萬不要發愁。
儘可以隨時來找他或是張士慧,他們一定會用比市價便宜的價錢搞到他需要的東西,幫他解決問題的。
其實寧衛民之所以會如此,並不是因為小氣,而是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來,正以為認定了喬萬林是值得長期維持,對自己非常有益的關係,寧衛民才會不想把每筆交易都一筆歸一筆的結清。
要知道,在人際關係學上有個秘訣。
那就是彼此無法算得太清楚,彼此模糊一點,互有一點虧欠,才更利於日後來往。
說白了,就是如果你想和一個人真正的增進友誼,拉進距離。
那麼既然無法無法讓那個人欠你一些人情,你就儘量去欠這個人一些人情。
甚至相比較而言,欠彆人的人情,反而比讓彆人欠自己的,還要更劃算一些。
因為人情也是一種債務,對誰都是一種負擔。
隻有你欠了彆人的,去接近討好對方,才顯得符合邏輯,能讓對方最大程度放下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