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漢語非常擅長總結和概括。
往往可以隻用很簡單的幾個字,或是簡練的一小段話,就表述出很複雜的意思。
使得前人的智慧大可以通過成語、諺語、詩詞,或是順口溜等方式流傳下來,被我們的子子孫孫牢記不忘。
但這種方便其實也有不太好的地方。
那就是會容易讓後輩對本應該重視前人經驗,產生自以為是的自大心理和輕忽之心。
以至於這些道理明明知道,卻因為不求甚解,很少有人真正能從中獲益。
比如說我們本土經營哲學中的名句——“和氣生財”就是這樣。
在大家普遍認知裡,隻知道這話的意思是商家對主顧要和氣。
但實際上,如果隻強調服務態度那就太片麵了。
這句話真正含義遠不止於此,而是囊括了商業往來裡所有人際關係,都要儘力達到和諧與平衡才對。
同樣的,“一個人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這話也是一樣。
通常人們都會把這句話理解為人要有進取心,甚至是野心。
基本上是和“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劃個等號。
但其實不然,這句話裡的“心”,還應該包含更多的內容。
就比如說,人還要有同理心、有包容心、有公平心、有責任心……
至於寧衛民和宋華桂之所以會這麼投緣。
為什麼寄賣一事上,宋華桂會對寧衛民如此高舉輕放。
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倆對這話理解都相當到位,本質上其實是一種人。
他們對待下屬,從不摳摳縮縮。
不但會儘量給予優厚的待遇,公平的對待。
及時工作中發現下屬有錯誤,也願意儘量包容,給機會改正。
甚至他們都非常善於發現下屬的優點和才乾。
很願意給下屬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啟發,以幫助他們展現才華、創造價值。
這就是他們身為領導人最大的魅力。
為此,才會牢牢的吸引了許多忠心的下屬圍繞著他們,心甘情願為他們效犬馬之勞。
同時,另一方麵,對於如何維護公司的利益,寧衛民和宋華桂也有著強烈共識。
他們絕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做出有損公司利益的事。
對於皮爾·卡頓給予的機會,他們也相當珍惜和感激。
這不但是因為他們懂得感恩,有“食人之祿,忠人之事”的職業操守。
也因為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
人有能力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夠施展能力的舞台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最有意思的,是他們誰都不知道,他們倆還有一個極為相似的算賬習慣。
就是每個月月底的時候,他們各自都要在私下裡算一算自己給公司創造的價值。
他們不會像大多數人那樣,為了少做事多拿錢而沾沾自喜。
反而隻有確定自己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遠大於自己拿走的,他們才會心安理得。
否則就會感到一種精神的焦慮。
總之,正因為他們都不是一味的追求權力,而忽略掉義務的人。
真才會讓他們在共處中,越來越投緣、信任、理解,惺惺相惜。
他們才能用極富人性化的處事方式,把“pc”服裝的在華業務高效地發展起來,蒸蒸日上。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本來是我們的國有企業一直奉行的理念和基礎。
在“運動”之前,我們的國企其實非常講究權力與義務並重,在這方麵一直都做得不錯。
可現實就是這麼諷刺,經曆過十年之後。
大部分國營企業,從上到下卻幾乎已經喪失了這種信念。
儘管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普遍具有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
但到了八十年代,卻真的沒有多少人再張嘴說過,類似於“我得對得起國家給我的這份工資”這樣的話了。
而這也就導致了大批企業無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
哪怕是再優秀的企業,也是如此。
就比如重文區的玉器廠吧。
作為在全國評比中獲得獎項最多的玉器生產基地。
作為曾擁有十五位全國級彆的工藝大師,連續八屆榮獲國家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創作出大批堪稱國寶級的玉雕珍品的企業。
又能怎樣呢?
當下如果有誰能認真去了解一下廠裡的實際情況,恐怕一定會感到相當失望的。
因為現階段的玉器廠乾部,習慣於老老實實是按上頭精神辦事,習慣於服從,而不習慣與負責。
最終僅僅保留了廠區夠大,大門氣派,生產設備齊全,這些表麵化的大廠特征。
隨著越來越多的老乾部、老工人的退休,長期以來依靠統購統銷政策護佑的弊端開始顯現出來。
玉器廠徹底成了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吃老底子的“富二代”。
可以說整個廠子,舊日精益求精,奮鬥創新的精神卻已經丟得七七八八了。
甚至積極進取的心氣兒上,恐怕都沒法和錦匣廠這樣一直苦苦掙紮的小廠相比。
還千萬彆不信,這一點從每天早晨來上班的工人精神麵貌上,就能明顯反饋出來。
因為即便是來到廠門前,工人們聽見上班電鈴打響,也沒人會著急完成百米衝刺。
雖然廠裡有規定,遲到一分鐘,扣一個鐘點的獎金,遲到一個鐘點,扣一天的獎金。
可壓根沒有人會拿著職工的花名冊坐鎮門衛室,那誰還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