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立秋之後,京城副食店的黃瓜、西紅柿,就開始一律擺成堆兒來賣了。
堆兒大的,十幾條,十幾個不等。
堆兒小的,也得七八根黃瓜,五六個西紅柿。
人們買菜的時候,往往打大老遠處就能聽見副食店的人吆喝,“搓啊!搓來賣了!”
要麼就是,“黃瓜、洋柿子,老大個兒一堆兒啊”。
不為彆的,就是因為這兩樣夏季當家菜要下季,告彆飯桌了。
於是價錢上就會便宜很多,而且會越來越賤。
往往幾分錢、一毛錢就能買一堆。
到最後拉秧的時候,甚至都可以論筐買了。
所以很多老太太帶著孫男娣女的,手裡提著筐子、笸籮,或者是推著小竹車,一買就是一搓堆兒,最少也得幾十斤。
然後弄回去做西紅柿醬。
這樣一來,漫漫寒冬也就有口新鮮蔬菜當做調劑了。
而與之相對的是,市麵上應季的秋季瓜果、市場上的零食小吃卻拉開了豐富多彩的序幕。
儘管這個年代物流、冷藏水平尚屬低下。
京城能上市的果品,大多隻出於遠郊區縣和河北、河南、山東等土產。
可由於這年頭還不是大麵積隻種植經濟品種的年代,極具特色的地方小種類果子不少。
所以仍舊算是琳琅滿目的果子大展覽。
甚至興許比三四十年之後,種類還要豐富一些呢。
京城秋天最早出現的水果,就是夏末初秋上市的“虎拉車”,也稱“虎拉檳”。
這種水果味道介於蘋果和沙果之間,很像青香蕉蘋果,味淡而脆。
但香味極為濃烈,家裡要是擺上一盤,滿室盈香,經久不散,因此又有“聞香果”之稱。
過去一直是高門大戶最愛擺的東西。
而繼虎拉車之後,碧綠未黃的鴨梨,豔如少女麵頰的沙果,紫而泛霜的檳子,牙黃扁圓的白梨,紫黃相間的李子,陸續上市。
此外還有樹熟的海棠果和蟠桃、水蜜桃。
緊跟著,伴隨著“約葡萄來!脆棗兒來!”的驚秋之聲而來的,是京城人稱的“山裡紅”和津門人俗稱的“紅果”。
再接下來就是地裡初秋二茬的老玉米,新芋頭、生白薯了……
所以這段時間,滿京城不但街上是人,到處吆喝聲。
就是家家戶戶也在為了做西紅柿醬是大忙特忙。
因為做西紅柿醬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先得四處求人弄來點醫院裝葡萄糖的玻璃瓶兒。
然後就要全家一起動手,要把瓶子裡裡外外刷乾淨了,再把買來的這些西紅柿,切成條,然後塞在玻璃瓶子裡,接著放入蒸鍋蒸。
蒸好以後不蓋蓋子,而是用橡膠瓶塞密封。
如果要有條件的話,最好能找針頭把瓶子裡的氣體抽乾淨,這樣可以達到真空保存的目的。
總之,這種民間的生活景象就兩個字兒——熱鬨!
與之相似,這段時間以來寧衛民的狀態也是越過越熱鬨。
因為身為舉辦雕塑藝術展的主導者,經常要和美協的人和組委會成員,以及天壇公園領導開會磋商。
他不得不再次給自己包了輛出租車,又過上了馬不停蹄,長期不著家的日子。
但可惜的是,占據了寧衛民大部分精力的,都是些需要應酬的場麵事兒。
實際上工作進展其實挺慢的,而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兒。
比如銷售人員獎金製度的事兒,還有煙酒店雇人的事兒,他都沒有想出好辦法來。
所以他早就膩了這種處於風口浪尖兒上,身價高漲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