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12日,除夕說來就來了。
這一年的春節,顯然比去年更具喜慶的氣氛,老百姓也覺得更有興致。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今年的年貨比去年又豐富了不老少。
這個春節,京城居民每人除了照例可以購買江米一斤,花生油四兩,魚兩斤之外。
政府又多給配給了三斤富強粉。
和標準麵粉比,富強粉麵筋含量高,精細,雜質少。
而且在敞開供應的東西裡,除了豬肉以外,又多了雞蛋和粳米。
另外,由於京城的蔬菜種植麵積已經擴充到了1.9萬公頃,外埠菜也大量供應京城。
所以這一年的冬天,京城的大白菜不但供應充足,細菜也相應增多了。
像冬筍、荸薺、韭黃這些過去價高難得的東西。
今年京城四大菜市場的櫃台上,不但供應量變多了,價錢也實惠了不少。
連許多普通百姓,咬咬牙也能吃得起了。
水果方麵也和蔬菜差不多。
由於本年度京郊蘋果麵積達17.2萬畝。
這一年春節前的水果供給,已經成為橘子、蘋果、山楂、柿子交相輝映的局麵。
人們不僅有了價廉物美的水果解饞膩,也脫離了品種單調的困局。
最後還有小食品方麵。
儘管瓜子花生的限購沒有改變,可許多風味食品卻得到了恢複。
比如話梅、山楂、“信遠齋”的蜜餞和“通三益”的秋梨膏等。
毫無疑問,越是充足的物質供給,才能越顯出過年的豐美來。
至於第二個讓老百姓感受到這個春節比往年更有意思的因素,還在於一種家庭歡聚的新模式從此奠定。
由於這一年,我國電視機擁有量比起去年來實現了翻倍的迅猛增長。
所以到了除夕夜,人們便自然而然的開始聚集到最近的電視機前,準備收看國家電視台第一次向全國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要知道,在改革開放之前,“移風易俗”就已經硬生生割裂了傳統的延續,我們春節的傳統習俗實際上幾乎消失殆儘。
這樣一來,其實在電視時代到來的同時,許多傳統習俗也正處於恢複的過程中。
那麼對於很多人來說,既然傳統和電視一樣都是新事物,同時接受這兩者,當然毫無阻力與違和感。
於是恰恰從這一年開始,春晚幾乎一下子就演變成為一種民俗,成為了全國老百姓頗具一致性的過年習慣。
從而把最重要的這個夜晚標準化了,把春節同化為一個日益失去地方特色的節目,改寫了傳統的過年模式。
就比如說,扇兒胡同2號院吧。
所有的人家,在年夜飯擺上桌兒的同時,就把電視機也給打開了。
隻不過在邊家發生了一點小小的不和諧。
就在邊大媽把一整條紅燒鯉魚端上桌的同時。
她小兒子邊建功居然在調著家裡的那天牡丹黑白電視,一個勁的抱怨。
“媽呀,真不是我說您。您乾嘛非死抱著錢不放啊?這大過節的,咱要看上帶色的彩電多提氣?那人臉都是上過肉色的,水都是綠的,天是白的,跟電影一樣……”
邊大媽不愛聽了。
“行啦。就靠你爸那點退休費,我那點居委會補貼,我們倆能把你們都拉扯大就夠不容易的了。黑白電視怎麼了?咱們也是這院裡第一個買的,那還是你七六年你爸手氣好抓鬮抓住的彩電票呢。當時不管是你爸的同事,還是咱們整條胡同,誰家不羨慕咱們?還彩電?多那點顏色,得貴出多少錢去啊?值當嗎?”
邊建功當然不服氣,立刻回手指著家裡的電視機說。
“哎喲,我的媽哎,您這話可千萬彆外頭說去,那不得讓人笑掉大牙啊?還羨慕什麼啊!那都老黃曆了。現在黑白的早過時了。多假啊,屏幕還小,誰還不想看彩電啊?而且我跟您說,人家衛民給咱們的彩電可是進口原裝的,那幾乎是跟商店裡一個價錢的。彆看兩千二百塊拿出來的,可一轉手就能掙一千多呀。這是給咱們家送錢,多少人哭著喊著想買都買不著呢。您怎麼就不明白嗎?”
哪知道居委會主任的原則性可不是一般的強,邊大媽反倒更固執己見了。
“嘿,那照你這麼說,就更不能買了。憑什麼咱們占人家衛民這麼大的便宜啊?一千塊啊。這事兒咱要乾了,那成什麼人了?”
邊建功難以避免的感覺到了代溝的痛苦。
“您可真是糊塗車子,我怎麼就跟您說不清楚呢?這不是衛民他有路子嘛。再說了,是他主動跟咱們打得招呼,說買彩電就找他呀。人家是怕咱們花冤枉錢,您要不找他才是辜負了人家的好意呢。彆忘了,當初米家的彩電就是他幫忙買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