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當時瓷藝精進的社會整體環境之外,又有榷陶使者唐英殫心竭慮,集曆代名窯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禦窯廠之能工巧匠。
這才能以瓷為胎,敷設彩釉,鑄就如此千古不遇之輝煌。
但就是這樣,乾隆朝也沒有出現超過太大器型的“百花不露”彩瓷,就因為實在太難做了。
所以作為仿古瓷的高手,掛彩名師劉永清平生最大的夙願,就是燒出一對尺寸驚人的百花不露彩瓷。
也多虧有寧衛民這樣的大財東的支持。
日趨感到精力不濟的老爺子,才能趕在自己徹底衰老之前,嘗試著超越前人一把。
不用說,這對大賞瓶有關畫稿方麵的要求,也肯定比劉永清燒的那對大魚缸高出不少。
最後還是虧得寧衛民,肯以五千元的潤筆費,請知名畫家祝達年出馬,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位大畫家,本身也是工美陶瓷係教授,是葉赫民的同事,一個懂陶瓷的大行家。
所以其畫稿構思殊為巧妙。
不但符合劉永清的瓷胎尺寸,而且是儘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無砌堆之感。
但苦就苦在這活兒太耗工耗時了。
不同於柏雪石畫魚缸一個禮拜就完的事,哪怕祝達年帶著陶瓷係的好幾個高材生一起上手。
也是陸陸續續,精心畫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對瓶子的畫工。
所幸隨後燒造過程也算順利。
在劉永清提心吊膽,幾乎日夜不離窯口的看守下,這對堪稱絕對僅有的彩瓷珍品終於成功出爐。
然而這還不算大功告成呢。
這對大賞瓶燒出來後,雖然讓劉永清、祝達年皆為歡喜,萬分的慶幸。
但他們也同時感到了設計上有些考慮不周,導致出現了不該有的瑕疵。
這對瓶子好是真好,可就因為器型太大了,美感全靠百花不露的圖案來體現,未免顯得單調了些。
說白了,有點隻可遠觀,不可近瞧的意思。
於是他們不約而同,開始琢磨著能不能增加點更精致的細節。
琢磨來琢磨去,他們的關注點最後就放在了花卉圖案的花蕊上了。
合計出來的意見是,要是能把花蕊變成黃金材質,立體凸起的就好了。
結果就因此想到京城獨有的花絲鑲嵌技藝。
這種工藝以精細巧妙知名,又被稱作金銀細工藝。
從誕生開始就是皇家禦用工藝,專門為皇家做高端定製金銀首飾的工藝。
其精粹不僅在於花絲,為打破金銀材料的單調,也在於鑲嵌珠寶和點翠增色的妙法。
以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來說,這一頂帽子的精致程度絕對令現代人感到匪夷所思。
它采用了518根金絲,平均直徑僅僅02毫米。
由巧匠手工編結,薄如細紗,空隙均勻。
金冠上端有龍戲珠的團案,龍身、龍爪皆為單獨製成。
僅龍鱗就用了8400片,這就是花絲鑲嵌作品的封神之作。
不過唯一讓人有些擔心的,是不知倒這種工藝能不能應用在瓷器上,好像還沒有人這麼做過。
於是為這事兒,劉永清和祝大年,約上了寧衛民,仨人一起跑了一趟京城花絲鑲嵌廠。
一開始,這廠子的負責人聽了也是撓頭。
但沒想到這廠裡還真有高人,一個老師傅居然是當年“花絲王”的後人,叫張崇明。
這老爺子作為技術大拿,沒打磕巴就給了肯定答複。
說不論金鑲玉還是玉鑲金,他都做過。
甚至還曾替張伯駒用金子補過古瓷的缺,這不是什麼難事。
彆說瓷器上鑲嵌了,連滑溜溜的料器也沒問題啊。
但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肯定還得花不少的錢。
給兩個大賞瓶用黃金做花蕊,其實相當於得先做一百多個大小不一的金扣子,再鑲嵌到瓷瓶上。
工和料都不便宜,估摸下大概的價錢,哪怕金價開始走低,也差不多得一萬五六。
所以為此,劉永清是很不好意思的。
認為責任全在他身上,才累得寧衛民花了這麼大一筆冤枉錢。
可寧衛民卻不這麼想,他反而認為這是真正的畫龍點睛之筆。
還無意中提升了這對大賞瓶的檔次。
真做好了這些黃金的精致花蕊,那這對大賞瓶而言,可就是要什麼有什麼,再無短板了。
反過來如果不做,留著這些遺憾。
日後不論花錢多少了,恐怕再找能做這活兒的人,都未必再能找到了。
所以他毫無猶豫,當場就表示,這錢,他出了。
到此為止,寧衛民花在這對大賞瓶工本費就已經高達四萬塊了。
可這還不是儘頭呢。
因為巧就巧在,差不多這個時候,宮燈廠答應替他修好的那兩盞銅胎掐絲畫琺琅玻璃亭式宮燈也完工了,終於給他送來了。
這兩盞宮燈原是人家的鎮廠之寶,是乾隆年間內務府製燈高手徐白齋的作品。
珍貴之處,不僅在於是古董,更在於其豪華精美的工藝。
可惜是燈畫毀了,原先鑲嵌著的各類寶石也在特殊時期讓人給摳下來弄走了。
多虧寧衛民慧眼識珠,在宮燈廠的倉庫發現,又肯花五萬元的大價錢買下來,讓宮燈廠幫忙修複,才總算挽救了這對寶貝。
為什麼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修好呢?
那主要是因為得采買各色寶石。
宮燈廠也是托人找關係,才總算在京城的首飾廠和珠寶廠把什麼貓眼、碧璽、祖母綠、藍寶石、紅寶石、黃水晶給湊齊的。
那沒的說,如今這東西是真正的光彩奪目了,寧衛民看在眼裡愛在心裡,愛不釋手啊。
可就因為這東西太漂亮了,宮燈廠弄來的這些寶石質地上乘價錢卻很便宜。
聽說都是在非常年月裡,這些廠子用仨瓜倆棗的錢收上來的好東西。
很多在寧衛民眼裡,日後拍賣起碼得幾十萬上百萬的東西,才千八百一個。
他一下又有了主意了,索性打算玩兒把大的。
那就是百花不露的兩個大賞瓶,還不做純黃金的花芯花蕊了,他還要再借助宮燈廠的關係買來各色珠寶鑲嵌其上。
就這樣,他在這兩個大瓶子上花的錢簡直海了去了。
兩個瓶子需要一百多塊大小不等的各色寶石啊,又花了他好幾萬。
最後的整體造價已經將近十萬了。
那是什麼概念?
等於是說,就造這倆瓶子的成本,起碼能頂四個四合院啊。
此外,老匠人們費的工夫也海了去了。
至此,又輪到了張崇明接班兒,慢工出細活兒了。
那想想看吧,這對大賞瓶最後完成,是個什麼成色的物件?
那是兩個工匠大師,一位知名畫家心血集成之物。
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於鬼斧神工。
一器出,天下寵!
不能說絕後,也是空前了!
彆看是新玩意,可其價值,其工藝,其藝術性。
哪怕跟真正的乾隆朝百花不露的粉彩瓷真品相比,也毫不遜色,是為珍貴雋品。
crpt;/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