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1986年月18日的上午,寧衛民獨自一個人來到了天壇。
這一天是周二,也是正月初十。
要說天壇公園這塊寶地可是比天橋商場還誇張呢。
彆看是工作日,那人叫一個多啊。
實際上寧衛民坐著公共汽車打一過了珠市口,就能感到交通明顯開始擁堵。
原本已經錯過上班早高峰的公共汽車不但再度變得人滿為患,而且還有點開不動了。
馬路兩邊儘是人,黑壓壓的一片呢。
既有行人,也有騎自行車的。
不是往南奔天壇西門的,就是奔東拐彎要走天壇北門的。
汽車同樣多得要命。
大車、小車、公共汽車、旅遊大巴、三蹦子、吉普車……全在路上擠著。
等寧衛民坐到了天壇北門這一站,更是嚇了一跳。
大老遠就能看見,這裡的人就像萬流歸宗似的,騎車的、走路的、從各種汽車上下來的,都在往天壇北門裡頭灌啊!
看起來就跟人粥似的。
根本不用費思量,大家夥兒都是奔著新春遊園會來的,這沒跑兒。
於是好不容易擠下公共汽車的寧衛民,也情不自禁的來了興致。
琢磨了琢磨,他索性轉變了最初的打算,決定不去壇宮飯莊了,先去逛逛天壇公園再說。
他倒是要看看,這喬萬林和天壇園長是不是又有什麼更高明的法子了?
怎麼今年這新春遊園會吸引過來的遊客,竟然比去年還多似的。
其實啊,寧衛民可有點想左了。
無論喬萬林還是天壇公園的負責人絕沒他那天馬行空的腦子。
天壇公園的新春遊園會今年之所以人多,主要原因,怕還得落在他的身上。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除了天壇公園的位置很是適中,在交通上四通八達,太方便了。
來逛天壇的人隻要從西門出去,順腳就能逛了天橋商場和自然博物館。
要是打北邊來的人,回去時還能順便逛逛前門大柵欄。
可更重要的是,在寧衛民多年的推波助瀾下,不知不覺,天壇地區和前門地區已經連成了片。
成為京城南邊具有聯動性,又五花八門,無所不包的商業區了。
你就說你打算乾什麼吧。
是吃喝玩樂?是參觀欣賞?是領略民俗?
還是買東西?看電影?照相?遊藝?
這兒應有儘有,就跟個大萬花筒似的。
另外,來天壇的遊客構成也和彆處不大一樣。
彆處逛廟會的都是京城本地人,外加一部分外地遊客。
那到了工作日的時候,本地人一上班,就沒太多的人逛了。
但彆忘了,天壇的遊客很大一部分人,可是外國人。
誰讓天壇公園跟各大旅行社關係鐵啊。
要知道,寧衛民琢磨出的招數都是瞄準外國人,變著法勾起他們的興趣,要從他們身上撈錢的。
那些導遊又在天壇這兒有“特殊利益”。
既然新春遊園會是最容易誘惑老外花錢的時候,那誰不拚命往這兒送客人啊?
所以如今的京城,除了長城、故宮,再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天壇公園這麼招老外喜歡的。
不知不覺中,在國門打開,來京外國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天壇公園就成了撈外彙的小能手了。
真論名聲或許還沒有頤和園和北海那麼響亮,但要論撈的實惠。
天壇公園這個後起之秀,可早就超過他們,排在京城旅遊景點的第三位了。
總而言之,寧衛民有點身在局中不自知的局限,壓根沒想到他自己才是最大的功臣。
天壇公園的新春遊園會之所以這麼熱鬨,恰恰是因為他給打造出的口碑,經過多年的積累,開始進入了發酵期的良性循環而已。
其實無論喬萬林還是天壇園方,仍舊是在按照他的原有規劃做著蕭規曹隨的事兒,並沒有太大的變動,純粹是在吃紅利。
不過話說回來了,儘管如此,寧衛民也逛得其樂融融。
因為其一,離開京城多半年了,終於回家過年的他,確實看著天壇公園裡處處熱鬨的情景無比親切。
要知道,從最早的雕塑藝術展開始,最後演變為新春遊園會。
從上到下的一切規劃和設計,幾乎都是寧衛民費儘心計,多年以來一點點鼓搗出來的玩意。
再回來,發現這些東西還是這麼受歡迎,倍受遊客好評。
他走在人群中,看在眼裡,聽在耳中,那叫一個美啊。
這對於他這個始作俑者來說,就是變相的誇獎和讚美。
誰又不喜歡聽彆人說自己的好話,不喜歡聽彆人誇自己呢?
其二,過去待在天壇公園的時候,哪怕寧衛民身為新春遊園會的總設計師,他也從沒這麼輕鬆的在新春遊園會上溜達過。
那時的他彆看作為發號施令者,走到哪兒都為人簇擁,跟眾星捧月一樣,可那是工作。
身負重擔的他逛園子是巡查園區的運營狀況,看看是否有不足之處。
一旦發現問題,腦子想得都是怎麼補救,能否改進。
今天可不一樣了,他是無官一身輕,完全不用負什麼責。
心情愉悅,閒庭信步,白龍魚服,微服私訪。
瞅見的全是身邊花花綠綠風車、氣球和綻放的笑臉,耳朵聽著的人來人往和攤販吆喝的喧囂。
張開嘴兒了,淨夠著大串兒糖葫蘆了。
邁開腿兒,專往饞人的逗人的新鮮玩意兒堆兒裡鑽。
尤其是鼻子裡的味道,最是躲不過的饞人香味。
那感受到的愉悅快樂自然大不相同。
其三,寧衛民今天逛天壇,發現園中雖然沒有較大的驚喜,能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意。
但喬萬林和天壇的管理層畢竟也不是吃乾飯的。
無論是內容還是服務,細節上的改進與完善,還有推陳出新的小驚喜,倒是有的。
起碼也當得一句“發揚光大”的誇獎。
彆的不提,先說這硬件設施和服務方麵就有了明顯進步。
比較衛生的衝水式的廁所就新蓋了好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