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看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但因為戰後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迅速崛起,快速步入了發達國家的行裡。
不論是娛樂產業的發達程度,或是娛樂市場的開發規模,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
而且由於此時華夏內地的市場仍然受限於計劃經濟的運行模式,對外開放的市場空間幾近於無,無論娛樂業的發展程度還是市場價值都相當原始。
所以日本的娛樂行業也就牢牢占據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顯赫位置。
成了亞洲獨大,獨領風騷的存在。
這一點,隻要此時身處日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
因為你隨便走在日本大街上,到處都可以看見演唱會和新電影的宣傳海報。
日本各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總是有音樂愛好者自發組成的樂隊在街頭表演。
尤其是在東京,鬨市區的劇場和電影院更是無處不在。
在這裡,可以看到的歐洲試驗藝術電影和亞洲未知國度的電影遠超巴黎和紐約。
甚至唱片和錄像帶的租賃業務都非常繁榮,提供相關服務的出租屋也滿眼皆是。
再加上日本的文化版權方麵發展相對成熟,管理也是最嚴格的。
綜合考量,日本確實可以稱之為文藝創作者的天國。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者一張音樂專輯能夠在日本大賣,出品公司和主創人員由此獲得的收益是相當可觀的。
拿電影來說,不像國內僅僅是靠電影本身的拷貝或者票房收入來賺錢。
還有版權收入,原聲專輯、錄影帶收入和宣傳冊、電影周邊收入。
絕對是一本萬利。
運氣好的話,主創人員直接實現財富自由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也要承認,日本娛樂市場自有其特殊性。
目前日本電影公司的創作前景和生存處境,其實並不是很樂觀。
首先,曰本是美國的小弟,它的電影市場是對美國完全開放的,美國電影要想在曰本得到上映許可非常容易。
剛開始這沒什麼。
六十年代時,曰本本土票房占票房總份額七成以上,電影公司大把撈錢美滋滋。
七十年代時也不錯,基本保持了這數據,所謂的日本本土的“邦畫”對海外引進的“洋畫”就沒輸過。
各路製片廠都有自己獨特的體係,並且能夠成熟的完成全產業鏈的生產,拍攝出了大量對世界電影產生影響的經典影片,可謂是日本電影工業化的巔峰期。
因此,這段時間也被日本電影人稱作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
但等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有能力的電影人紛紛從大製片廠離開,自己成立製片公司,支撐日本電影工業幾十年的大製片廠體係便就此逐步瓦解。
於此同時,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導致電影喪失了曾經無比強大的造星能力。…。。
新一代的明星越來越多的出自電視演員和選秀偶像。
偏偏此時又遇到了美國開始了猛烈的文化輸出。
美國電影電影業受到美國政府扶持,大製作商業片開始量產。
結果曰本電影業便由此盛極而衰,迅速走向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