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活大半夜了,也都確實餓了,一個個放下手中的試卷,準備吃飯。
朱雄英坐了下來,隨口問道:“劉卿,此次恩科大考可有出類拔萃的治國大才?”
劉三吾拿出放在案上的一遝試卷,說道:“陛下,這是臣與諸位同僚挑選出來的一甲,二甲試卷,共十六人,請陛下過目!”
一甲隻有三人,即為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沒有名額限定,但隻挑出十三人著實有些少了,也由此可見劉三吾閱卷之嚴格。
朱雄英隨手拿起一張卷子,仔細看了起來。
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利弊?
這道題屬於以古論今,考的就是藩王的問題,你要寫,朝廷集權弊大於利,那意思就是給地方藩王無限放權,那一定會被淘汰。
這位考生的回答大意:漢唐兩代,外重內輕,引發割據分裂,權臣把控朝政,架空皇權,甚至謀權篡位,這種情況下王朝隨時都會覆滅。
終宋一朝,內重外輕,雖無割據之憂,卻對地方失去綏靖禦侮的能力,邊防難穩,一旦天災有變,內憂外患之下,亦有亡國之危。
朱雄英長舒一口氣,這考生竟然能看透大明朝將來的危機,人才啊。
接著看下去,後麵是他的解決辦法。
就四個字,輕重相維,在朝廷高度集權下允許地方適度分權。
看到這裡,朱雄英有些失望了,這個回答太理想化了,誰也無法完美的把握分權的尺度,即便是老爺子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做不到。
打開後麵被遮住的考生名字,上麵寫道:黃淮,溫州府永嘉人士!
這個人有能力,也有見識,但沒達到驚豔的地步,朱雄英直接提起朱筆在卷子後麵寫道:二甲第五名,賜進士出身。
按理說,考生的姓名和籍貫都被遮住,以防作弊,但皇帝既然已經定下名次,那公布出來也無妨了。
接著朱雄英又拿起一份試卷,同樣是看第一個考題。
他提出,朝廷對地方的把控會隨著遠近而減弱,自古大一統中原王朝的危機都來自北方的強大遊牧,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抵禦外敵,必須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和經濟支撐,但這種情況下又會形成藩鎮割據,但朝廷集權在麵對邊境衝突時處於被動局麵。
他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效仿秦朝,修建直道,疏通各地漕運,發展海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朝廷定期派人巡查,修繕,確保通信,運輸的通暢,,,
“這考生不簡單啊!”
朱雄英心中忍不住驚歎一聲,彆人還在糾結藩王的問題,他竟然能看透本質,一針見血的指出,王朝對地方難以把控的根源在於距離,需要打破信息,交通,運輸的桎?,簡單的說就是讓原本三天能到的信息變成一天,讓三個月才能趕到的兵馬走直達的直道,大大縮短時間和距離。
不過,他提出的解決辦法,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朱雄英心裡明白,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大力發展科技,但對於目前的大明朝的情況來說,實在是天方夜譚,思想固化,不是朝夕之間就能改的,至少他在位時期是看不到了。
但這位考生能有這般見解已經很了不得了,實在驚豔,這就是他需要的實乾人才。
朱雄英提起禦筆,在試卷上道: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
狀元,,,
竟然是狀元!
劉三吾驚呼一聲,很快便引來大殿內翰林老爺們的圍觀。
“陛下,可否打開考生的姓名和籍貫?”
朱雄英微微點頭,劉三吾迅速打開,上麵赫然寫道:陳安,福建閩縣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