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隆始終把姿態擺的很低,他是真心想和韓克忠交朋友。
“繆讚了,尹兄才能勝我數倍,當是在下向尹兄請教!”
韓克忠也十分低調。
尹昌隆大笑兩聲,說道:“你我一見如故,如今又同殿為臣,就彆客套了!”
二人相談甚歡,同案而食,幾杯酒下肚,尹昌隆主動問道:“如今你我都成了官吏,不知韓兄誌在何處?”
言外之意,你想當個什麼官,去哪個衙門,翰林院隻是起點,並不是終點。
“如果可以,我想去地方為百姓踏踏實實做些事情,哪怕當一輩子的縣令也心甘情願!”
韓克忠神情嚴肅,十分認真的說著,這也是他的誌向。
他不喜歡朝廷勾心鬥角的環境,也不想與太多人有牽扯,這也是他不願意成為王鈍門生的最大原因。
“狀元之才卻委身縣令之位,實在太過屈才!”
尹昌隆說道:“韓兄,你成為縣令,不過能讓一縣百姓過上好日子,若是成為知府,布政使,乃至朝廷六部,甚至入閣,福澤的卻是天下人,大丈夫當誌存高遠啊!”
韓克忠聽後卻是苦笑一聲,說道:“在下能力不足,能當個縣令已是勉強,人要有自知之明,不瞞尹兄,我就不是當布政使的那塊料,更不用說入朝為官!”
韓克忠說的都是心裡話,他雖然中了狀元,封了正六品的翰林侍讀,但卻不想留在京城,就盼著在翰林院過渡兩年,然後下放到地方,最好是個窮地方當主官。
“韓兄實在太謙虛了!”
尹昌隆正色道:“如今新朝初立,聖上全力推行新政,這正是你我有誌之士大展抱負之際啊!”
“韓兄,新政是當之無愧的開萬世太平之道,富國強民之仁政,當今聖上雄才大略,堪比文帝之聖主賢君,而你我都是身懷大才,滿腹報國之人,這是上天交給我們輔佐聖君的使命啊!”
尹昌隆的話在韓克忠心中瞬間掀起一陣驚濤駭浪,大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你當個縣令,能解多少百姓之苦,可你要幫皇帝好好推行新政,那受益的就是整個天下的百姓啊。
更何況,現在皇帝不缺翰林侍讀,更不缺縣令,缺的是敢為天下先的新政大才啊。
“韓兄,你我何不投身於新政大業之中,為萬千百姓謀福,為萬世開太平!”
尹昌隆已經敏銳的洞察到,新政大業是大勢所趨,也是曆史洪流的必然之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開始,就不會停下,任何阻礙都抵不過萬千民心。
大明可以沒有士紳,更不缺官員,但不能沒有數以萬計的百姓。
一場土地改革的新政推下去,當今皇帝早已深得民心,新政大業,永不可擋。
毫不誇張的說,朱雄英現在的皇位比老爺子當年還要更穩。
而韓克忠已經心動了,他盯著看了看眼前的美景,又仰望夜空,心中突然想到了遠在老家的父母,村裡的鄉親。
村裡的鄉親說,自從朝廷推行了新政,比以往要少交很多稅,家裡也有了餘糧,如果繼續下去,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韓克忠心中五味雜陳,又想起了臨行前家中老父親的教誨。
克忠,如果你考中進士做了官,一定要做一位對百姓好些的好官,當今聖上是個好皇帝,對我們老百姓好,你去幫皇帝做些事情吧。
“尹兄!”
此時的韓克忠已經在心中暗暗下定決心,嚴肅道:“願與君同行!”
二人酒杯相碰,尹昌隆鄭重道:“新政大業,萬年不朽!”
韓克忠同樣鄭重道:“粉身碎骨,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