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才是道出了白蓮教之亂的根源,百姓要是能吃飽飯,誰會把腦袋彆在褲腰帶上去造反啊。
百姓能圖什麼?
無非就是有地種,有飯吃,不死,僅此而已!
老爺子當然造反的初衷,可不是稱王稱霸,當什麼皇帝,而是活不下去,造反能混口飯吃罷了。
如果當年能吃飽飯,老爺子也許會在鳳陽老家種一輩子地,或者在皇覺寺青燈古佛,了此一生。
“白蓮教之亂被平定後,孫兒也問過陝西的官員,他們說,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陝西共有三十一萬五千兩百多頃田,這幾年的不斷複耕和開墾,到如今的永興五年,應該能達到四十萬頃!”
老爺子回頭問道:“四十萬頃養不活一個陝西的百姓?”
朱雄英頗為無奈的說道:“聽著確實不少,但是這裡麵有一半,十六萬頃是軍屯!”
老爺子聽後瞬間沉默了,軍田是不用納稅,軍戶也不用服徭役。
“而十六萬萬軍屯,也無法養活所有的衛所兵,陝西的百姓不僅要供應軍糧,還要供養三藩!”
“不僅是陝西,整個北方五省百姓的情況都差不多,新政推行後這日子才算好過一些!”
朱雄英又補充道:“也不過是比以前好過一些而已!”
“其實孫兒剛才說減免賦稅,並不是全國所有的布政使司都要減免!”
“北方五大布政使司是必須要減的,尤其是西南之地,孫兒聽那裡的官員說,百姓隻能以稀粥野菜果腹,到了災年,連粥都喝不上,樹皮,草根,觀音土,易子而食……”
“凡是聽到這樣的消息,孫兒是成宿成宿的睡不著,哎……沒法說!”
朱雄英長歎一聲,繼續說道:“南方的情況雖說比北方好一些,但其實也沒好上太多,該減的還是得減!”
“當然,江南除外,江南百姓就算再苦,也苦不過北方的百姓!”
不知不覺間,朱雄英已經扶著老爺子走出大殿。
“大孫啊,你做的是對的!”
老爺子感慨道:“天下最苦,莫過於農民,開春之後,雞鳴即起,一家人就要扛著犁到地裡耕種,沒有牛的,隻能靠人去拉……”
“好不容易有點收成,還要輸官……”
“農民靠天吃飯,一旦遇到災害,將是滅頂之災,咱經曆過,所以知曉農民的苦!”
朱雄英堅定的說道:“永興要的不是士大夫筆下的盛世,而是百姓心中的盛世!”
聽到此話,老爺子突然一愣,隨即笑了起來,眼神中滿是高興和欣慰,感慨道:“這個家交給你,咱是越來越放心了!”
“該減就減吧,開國三十多年了,到了新朝,也該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了,就是這朝廷的財政……”
“皇爺爺,這些您不用擔心……”
朱雄英打斷老爺子的話,認真道:“孫兒之前給您說過,如果為了國庫充盈而向百姓加稅,那是自取滅亡……”
“更何況,那點農稅才有幾個錢,正確的富國之路要以工商稅為主,農稅為輔!”
老爺子搖頭道:“你這不正好反過來了,工商稅也沒幾個錢啊!”
明初時期,是有工商稅的,也是三十稅一,看似和農稅沒什麼區彆,但從事工商業的人是少之又少,這和老爺子抵製商人有很大的關係,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環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