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也明白,惠盎雖然不是他的弟子,但是在王道、仁政這一塊,惠盎卻毫不遜色他真正的弟子,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宋王偃,那位君主還是無法真正領會「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道理。
不過即便如此,孟子對宋國仍然抱有期待。
這份期待,當然不是指宋王偃忽然回心轉意,而是指宋國的太子「戴武」,或者稱「王子武」。
早在許多年前,當孟子意識到宋王偃尚武的性格難以扭轉後,便建議惠盎注重對於太子戴武的培養,畢竟宋王偃現如今已經五十多歲了,過不了幾年可能就會離世,到時候,宋國將由太子戴武來繼承,倘若太子戴武能徹底施行他孟軻、惠盎二人所提倡的“仁政”主張,宋國就能徹底變成以仁政治國的國家。
到那時,他孟軻的理念,或許就能在宋國得到實施。
聽聞此言,惠盎連忙說道:“夫子放心,我時刻謹記著夫子的教誨,不敢疏忽對於太子的教導。”
見此,孟子滿意地點了點頭。
此後數日,惠盎與蒙仲二人便住在孟子居,聽孟子講述“王道”、“仁政”主張。
其實這些“王道”、“仁政”主張,孟子主要是說給蒙仲聽的,畢竟,雖然蒙仲乃是莊子的弟子,可誰讓他對儒家思想卻頗為了解,再加上此子聰慧機敏,以至於孟子恨不得將他儒家思想亦傾囊相授。
而對於蒙仲來說,他本著技多不壓身的想法,亦虛心吸取孟子的思想,反正他已兼學道、名、兵三家的學術知識,完善一下他本來就有所涉及的儒家思想,這也不是什麼壞事。
就像他的義兄惠盎,這位可是兼顧了道、名、法、墨、儒等各家學術。
不得不說,相比較孔子時期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確實已經上了一個台階,至少已經“言之有物”,他的思想有很多都是正確的主張。
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這跟莊子曾經教導過蒙仲的,「用詭辯隻能使人口服、用道理來辯才能使人心服」的道理一樣,都是金玉良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授蒙仲大概三五日後,孟子忽然問他道:“過幾日你兄惠盎返回滕國,你可願留在老夫這?”
『這是要收此子為弟子麼?』
無論是惠盎,還是萬章、公孫醜等孟子的弟子們,無不對此大吃一驚。
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萬章、公孫醜等人倒也傾向於這位小兄弟能成為他們的小師弟,畢竟此子的才能的確不可小覷。
但最終,蒙仲還是婉言謝絕了,他笑稱道:“莊師會用他那根拐棍打死我的。”
“尊師重道,好好。”
孟子雖然點點頭稱讚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來,他對此有些遺憾。
也難怪,畢竟在放棄實施自己的抱負後,孟子便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教導弟子,並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為最快樂的事,而如今,他忽然發現了蒙仲這塊尚在雕琢的美玉,又怎麼忍得住呢?
但遺憾的是,蒙仲這塊美玉已經有了老師,且這位老師,還是他孟軻都心存尊敬的莊周、莊夫子。
最終,在孟子居居住了約十餘日後,惠盎帶著蒙仲準備告辭離去。
見此,孟子便贈予了蒙仲一部《孟子》——其實還隻是上部,是萬章、公孫醜等孟子的弟子們這幾日連夜抄寫的。
並且孟子還告訴蒙仲,待他與諸弟子完善了《孟子》的下部後,亦會抄錄一份,托人送到蒙仲手中。
『要不要接受呢?』
考慮到莊子對此的態度,蒙仲有些猶豫。
然而惠盎卻眨眨眼睛說道:“阿仲,長者賜,不可辭。”
看著兄長臉上的笑容,蒙仲狐疑地問道:“阿兄,怎麼感覺你笑得有點幸災樂禍呢……”
“有麼?”惠盎立刻故作嚴肅。
事實上,他的確很期待於某些事,就比方說,孟子托他帶一封信給莊子……
唔,他真的很期待。
嘿!
十月初,惠盎帶著蒙仲,以及孟子賜予蒙仲的那一車竹簡,返回了滕國境內,回到了宋軍的營寨。
此時他們才知道,宋軍已於數日前再次攻打滕城,且攻破了滕城的外城,使滕國就隻剩下一座子城。
而滕國剛剛繼任的君主滕耆,則戰死於外城城牆之上,由其弟滕昊繼承了君主之位。
宋滕兩國的戰爭,終於將進入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