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沉思後,田章有些猶豫地搖了搖頭。
滕縣重要麼?
事實上,滕縣並不重要。
但為何田章卻執意要取滕縣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滕縣可以通往薛邑,倘若不拿下那片土地,將當地的宋軍全部驅趕到南湖(微山湖)的對岸,田章就無法徹底安下心來進兵彭城——畢竟目前的薛邑其實防守很薄弱,萬一宋軍從滕縣揮軍向東,偷偷摸摸攻陷了薛邑,那他們無疑就被宋軍切斷了歸路。
因此,滕縣是必須要攻陷了,不是為了其本身的價值,而是為了使薛邑不受宋軍的威脅。
在經過一番沉思後,田章沉聲說道“再等等,我已派人命田敬儘快拿下滕縣,雖然難免犧牲一些兵卒,但相信這幾日就能拿下滕縣,到時候,再讓他分兵支援田觸、田達等人。”
平心而論,田章的判斷其實也沒錯,但很可惜,他低估了一個人,即彭城的宋王偃。
宋王偃乃是率領軍隊的軍將出身,在幾十年前,當他的兄長宋剔成君治理國家時,宋王偃便是宋國的大司馬,執掌數萬軍隊,時而在其兄的命令下,協助齊國對楚、對魏作戰,因此他後來才有足夠的兵力奪取其王兄的王位。
正因為曾經有指揮作戰的經驗,因此宋王偃一眼就看出了目前局勢的關鍵點就在滕縣隻要滕縣不失守,負責攻打滕縣的齊將田敬就不敢輕易抽兵圍攻逼陽。
因此,在軍司馬李均被齊將鄒習擋在獨山無法支援逼陽的情況下,宋王偃當機立斷,派兵增援滕縣,並且他還派人警告了駐守滕縣的景敾,叫後者務必死守滕縣!
六月初六,即宋王偃收到蒙仲、戴不勝急信的次日,他便派將領「戴奚」率領一軍兵力火速前往沛縣,走南湖水路增援滕縣。
再過一日,宋王偃又派士大夫家族的族長「向問」,率領十幾個家族的族兵、攏共約一萬五千兵卒,同樣走南湖水路增援滕縣。
兩撥援軍,一口氣就增援了滕縣足足兩萬五千兵力。
雖然縱使加上軍司馬景敾麾下的兵力,滕縣的一帶的宋軍充其量也就隻有三萬五千人,仍比齊將田敬少了一半有餘,但不可否認,這大大增加了田敬攻占滕縣的難度。
六月初九,在前後兩撥、足足兩萬五千名宋隊增援滕縣後,對此驚疑不定的齊將田敬,立刻派人日夜兼程通知田章。
待他派出的使者抵達獨山時,已經是六月十二日。
當時,田章得知宋國增援滕縣,他先是愣了一下,旋即頓時明白過來宋國增援滕縣,其實是為了拖住田敬,以免田敬抽兵去攻打逼陽。
“這份眼界……莫非竟是宋偃麼?”
田章喃喃自語道。
也難怪,畢竟宋國的知名將領就那麼幾個,撇開戴不勝、戴盈之、景敾這幾個名聲大過才能的軍司馬意外,宋國其實沒有什麼出色的將領。
因此難怪田章猜到了宋王偃,畢竟宋王偃曾在宋剔成君時代當過宋國的大司馬,當時他亦是一名頗具勇武的軍將,甚至曾經率軍協助過齊軍攻打楚、魏等國家。
『……田敬被景敾拖在滕縣,而田觸、田達等人又無法突破逼陽的封鎖前往郯城,獨山這邊又不能抽兵回援,這可如何是好?』
想到當前的局勢,縱使田章也感覺頗為頭疼。
不得不說,當前的戰況確實過於混亂,而歸根到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無非就是蒙仲與田章誰也不肯放棄主導的地位蒙仲想要把戰場定格在逼陽一帶,在這座城池附近與齊國的軍隊打持久戰;而田章則想撇開逼陽,直接跟彭城開戰。
兩項較勁的結果,就是蒙仲與田章相互被對方牽製,誰也無法輕動。
這不,從六月初三到六月十二日,田章、鄒習二人按兵不動姑且不論,而田觸、田達則被逼陽封死了通往郯城的道路,以至於在這長達九天的時間裡,齊軍可以說是毫無作為。
而反過來說,蒙仲亦是隻能讓麾下軍隊死守在逼陽、棗林這一帶,既不敢趁機去進攻其實防備空虛的薛邑,又不敢率軍前往獨山,聯合軍司馬李均對田章展開兩麵夾擊——他唯一能做的,就隻是擋住田達回援郯城,純粹就是欺負田觸、田達二人兵少,隻有兩萬人。
直到六月十六日,情況出現了轉機。
確切地說,轉機應該是從六月十日開始,因為這一日,宋王偃派往逼陽的信使,在迂回繞路足足多花費了三日的時間後,終於將宋王偃的書信送到了逼陽。
宋王偃的書信很簡單,主要就是告訴太子戴武與蒙仲三件事。
其一,他已派軍隊增援滕縣,使齊將田敬無法抽兵圍攻逼陽。
其二,宋王偃在信中稱讚了蒙仲他那“反製齊國”的策略,並允許蒙仲前線自決,不必考慮彭城的安危。
其三,宋王偃告訴蒙仲,他會想辦法派一支援軍迂回繞路趕來逼陽增援。
不得不說,在收到宋王偃的這封書信後,蒙仲大感意外。
其實他這幾日一直在擔心滕縣的齊將田敬,擔心後者忽然從滕縣撤兵前來圍攻逼陽。
沒想到,遠在彭城的宋王偃一眼就看穿了當前局勢的關鍵,果斷向滕縣增兵,這讓蒙仲不得不為之感慨,感慨宋王偃不愧是軍將出身的君主,眼界確實並非戴不勝、戴盈之等人可比。
不過最讓蒙仲感到佩服的,還是宋王偃那句「彭城有寡人在、爾等不必多慮」的話,著實是魄力過人。
在這一點上,宋王偃著實比曾經魏國的君主「魏惠王魏罃」還要有魄力——倘若當年魏惠王亦有宋王偃這種魄力,或許魏國名將龐涓就不至於在馬陵被齊將田忌、孫臏等人擊敗,致使魏國十萬精銳覆亡、元氣大傷。
六月十六日,宋王偃所說的援軍,終於抵達了逼陽。
這支援軍,由戴氏一族的族人「戴璟」率領,自彭城出發後向東而行,途徑「呂邑」後折道向北,徹底繞過了獨山一帶,迂回抵達逼陽。
由於繞了一大個圈,這支援軍多走了足足六日的路程,以至於六月初七即出發的他們,直到六月十六日才抵達逼陽。
至於這支援軍的數量,則是一軍的常備宋軍與八千名家族族兵,合計兩萬人——後者,即那八千名諸家族族兵,由彭城西邊「蕭城」的縣司馬「蕭戧」率領。
戴璟與蕭戧二人的率軍抵達,著實讓太子戴武長長鬆了口氣。
雖說他這段時間每每支持蒙仲的決策,但歸根到底,似蒙仲那種兵行險著似的用兵方式,著實還是讓他嚇地不輕,以至於每日夜裡都不敢睡得太死,生怕齊軍跑來襲城。
而現如今多了戴璟、蕭戧這兩萬兵力,他終於可以睡得稍微安穩些了。
然而,蒙仲卻又提出的異議,他對太子戴武說道“田章、田敬二人目前分彆被牽製在獨山、滕縣,逼陽暫時無憂,八千名各家族族兵入城後足以守衛城池,至於戴璟軍將的一軍兵力,我建議增援戴不勝司馬……終歸這場仗幾時才能結束,並不在於我逼陽能守住多久,而是在於齊國幾時停止對我國的征戰。想要讓齊國停止這場仗,就必須讓他們感受到我等為了保衛國家不惜魚死網破的決心!”
太子戴武沉思了許久,最終還是同意了蒙仲的建議。
考慮到戴璟這位年輕的戴氏族人或許並不具備攪動整個齊國的才能,蒙仲決定讓樂毅助他一臂之力。
對此,樂毅並無異議,至於戴璟,鑒於太子戴武開口,戴璟亦沒有異議“既然是太子的意思,臣照辦。”
於是乎,逼陽城僅多了八千兵援軍,而戴璟、樂毅二人,則立刻率軍前往齊國,協助戴不勝攻入齊國腹地。
蒙仲相信,隻要有樂毅從旁相助,戴不勝、戴璟憑他們麾下近兩萬士卒,定能讓齊國感到一些威脅,讓齊王田地最終放棄攻打宋國的決定。
但究竟結果如何,蒙仲亦不敢保證,一切都得看如今齊國的君主田地,看看後者心中的那條線。
即為了攻取宋國,他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