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地說,並不止蒙仲,公孫豎的河東軍,魏王遫也決定重新補充至十萬人,畢竟河東(郡)維係著魏國一半的稅收來源,絕對不容有失——倘若失去了這片土地,那他魏國就再也無力阻擋秦國了。
而與此同時,蒙仲等人仍在前往方城的途中。
方城,它位於魏國最南邊的邊界,距離大梁約有六百裡的路程,距離蒙邑則有九百裡左右,可謂是非常的遙遠。
正因為路途遙遠,因此在臨行時,蒙仲決定先回蒙邑一趟,一方麵看望老師莊子,一方麵將願意投奔他的蒙邑諸家族子弟一同帶往方城,順便將家中的母親、妹妹以及新婚的妻子亦帶往方城定居——畢竟若不出意外的話,蒙仲他們得在方城一帶居住很長一段時日。
因此在出發的時候,蒙仲就將隊伍分為了兩支。
其中一支由蒙遂、蒙虎二人率領,其中蒙遂暫時統率約一千五百名步卒,而蒙虎則與其副將曹淳,統率三百餘騎兵沿途保護,這支隊伍先啟程前往方城。
而另外一支隊伍,便是華虎、穆武二人所率領的六百餘騎兵,他們將沿途保護蒙仲、武嬰、樂進、樂續等人,先回蒙邑一趟,然後再追趕蒙遂、蒙虎二人的那支隊伍。
考慮到前赴方城任職的期限有足足一個月,因此蒙仲等人倒也並不著急。
至於蒙仲另外一位老師孟子那邊,時間就不算寬裕了,因此蒙仲在從大梁臨行前,便給孟子寫了一封信,大概地講述了一下他即將前往方城擔任城令的事。
大梁距離蒙邑,還是有段距離的,但由於蒙仲這支隊伍全部都是騎兵,因此倒也花不了多少時間。
倒是在穿越魏宋兩國邊境的時候,花了些工夫。
魏國這邊的關隘還好說,在蒙仲取出魏王遫冊封他為「方城令」的公文後,關隘內的魏國守軍立刻就改變了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關隘的守將,正是當初蒙仲前往魏國時,親自下關盤問他的那位守將。
僅僅不到一年的工夫,當初被他盤問過的宋國小子,居然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城的城守,不得不說那位守將亦是大感吃驚。
而相比較魏關這邊,經過宋國的關隘則更加麻煩,哪怕蒙仲說出自己的故籍、說明自己的來意,也無法說服那座宋國關隘的守將開啟關門放他們進入宋國。
最終,蒙仲隻能讓蔡成、呂聞二人率領六百餘騎兵在宋國國境外駐紮,而蒙仲則帶著華虎、穆武、向繚、武嬰、蒙橫、蒙瑉等人返回蒙邑。
由此可見,雖然現如今魏國與宋國結了盟,但兩國的軍民彼此間還並不信任,因此那名宋將自然不會放任蒙仲麾下的六百餘魏國騎兵進入國內——這是人家的職責所在。
暫時撇下了六百餘騎兵後,蒙仲等人騎著馬,而蒙橫、蒙瑉則乘坐戰車,雙方又趕了兩日路程,最終才抵達了蒙邑。
待進入蒙邑境內後,蒙仲吩咐蒙橫、蒙瑉兩位族兄帶著族弟蒙傲先回蒙邑,而他則與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等人,先前往莊子居,拜訪他們的老師莊夫子。
騎兵的速度,自然要比戰車快得多,隻是大半個時辰,蒙仲一行人便抵達了莊子居。
隻見他們一行人將戰馬拴在莊子居外的竹林中,一個個輕車熟路地走向莊內,平白讓居住在莊內的各家族子弟嚇了一跳。
也難怪,誰讓蒙仲這些人一個個身穿戎裝,腰懸利劍呢。
不過待莊子居內的樂氏子弟認出了樂進、樂續二人,而其餘家族子弟亦認出了蒙仲、華虎、武嬰、向繚等他們家族的族人後,對方這才知道隻是虛驚一場,連忙代為向莊子、莊伯稟報。
片刻後,蒙虎領著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等人,到主屋的堂屋內拜見了他們的老師莊子,恭恭敬敬地向這位老師磕了幾個頭,作為弟子未能侍奉在老師左右的賠罪。
其實嘛,莊子並不在意這些虛禮,不過考慮到這是蒙仲等弟子發自內心的行為,他也不會去阻止——順其自然嘛。
直到蒙仲等人行過重禮後,莊子這才微笑著問道:“此番前往魏國,有何收獲?”
聽聞此言,蒙仲拱手說道:“回老師的話,弟子等人在魏國時,作為魏軍前往救援韓國,僥幸於伊闕擊敗了進犯的秦國,助韓國擊退來敵,奪回宜陽、新城兩地,魏王因此封弟子方城令,賜葉邑、舞陽兩地三千戶,作為食邑……”
當時莊伯亦在旁,在聽了蒙仲的話,驚訝地睜大了眼睛。
他吃驚問道:“食邑三千戶?”
“是的,莊伯。”蒙仲點點頭道。
聽聞此言,莊伯發自內心地露出了高興的神色。
這也難怪,畢竟他沒有子嗣,而蒙仲、蒙遂、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等人,幾乎是他與莊子看得長大了,與他的兒孫無異,現如今,得知蒙仲等人如此爭氣,小小年紀就已經獲得了尋常人一輩子得不到的封邑,莊伯由衷地感到高興。
他笑著說道:“老朽立刻讓居內的那些小子準備些菜肴,今日一定要慶賀慶賀。”
說罷,他興高采烈地離開了。
而相比較莊伯,莊子的反應則較為平靜,畢竟這是一位將一國國相之位棄如敝履的在野大賢,區區一個「方城令」還進不了他的法眼,他看重的,從來都隻是蒙仲、蒙遂、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這些弟子而已。
隻見他點點頭說道:“得到了封邑?這很好,接下來你等可以趁機機會,學習一下治國之道。在這天底下,有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邑主、邑君,有的邑主、邑君順天而為,受到邑民的擁護;而有的,則倒行逆施,最終遭邑民驅逐,甚至被害……你等眾人,皆是老夫看著長大的,老夫了解你等的秉性,倒也無需再做囑咐,相信你等定能將方城、葉邑、舞陽三地治理好。”
“是。”
蒙仲恭敬地低了低頭,旋即提出了他的想法:“老師,來時弟子等人商議過,希望能將老師迎到方城,如此一來,弟子等人便能日日侍奉於老師左右。”
“嗬嗬嗬……”
莊夫子聞言笑了起來,捋著髯須笑道:“你等有這份心就足夠了,至於老夫……老夫在這邊住慣了,不想經曆奔波前往方城……”
見此,蒙仲與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相互瞧了一眼,心中難免有些失望。
當晚,蒙仲等人在莊子居內暫住下來,接受莊伯與居內各家族子弟為他們準備的慶賀之宴。
不過雖說是慶賀之宴,菜肴其實也頗為尋常,量也不是很多,到最後諸人隻吃了七八分飽,畢竟莊子最厭惡的就是鋪張浪費——作為道家子弟,哪怕是一粒米都不允許浪費,畢竟這皆是天賜之物。
待吃過飯後,莊子又逐個考驗了諸弟子的學問,詢問他們在魏國期間看過什麼書。
不得不說,當莊子問起這個問題後,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等人個個麵色頓變,低著頭縮著腦袋,麵露訕訕之色,唯獨蒙仲很有底氣地說道:“在魏國時,弟子已閱遍《春秋公羊傳》。”
在經過蒙仲的解釋後,莊子這才知道這《春秋公羊傳》,即當年儒家聖人孔丘傳給弟子子夏,子夏又傳給公羊高,公羊高又傳給其子公羊平的那部講述魯國興衰的史記。
而一想到儒家,莊子又不由地會聯想到孟軻那張可惡的老臉,繼而對此興趣缺缺。
但蒙仲勤奮好學的行為,還是得到了莊子的高度讚賞。
有一點,道家與儒家是共通的,那就是對「學」的態度。
即是活到莊子這把年紀,他還在學習天象、揣摩天意,而儒家亦是,對學非常重視——兩家的區彆僅在於,道家弟子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素養,追尋天道;而儒家弟子學習,大多則是為了更好地當官。【PS:儒家弟子中也有隱居做學問而不問世事的,尤其是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的分支,但大多數儒家子弟學習,還是為了仕途。】
次日,蒙仲、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暫彆了莊子居,且在莊子居外分彆,各人分彆返回自己的家族,相約將有意投奔蒙仲一同前往方城的家族子弟集合於蒙邑,而蒙仲,則返回家中,與母親、妹妹以及新婚的妻子團聚。
不得不說,當得知蒙仲已在魏國得到了三千戶的食邑後,蒙氏一族極為重視,非但沒有製止蒙橫、蒙瑉這些家族中的年輕人投奔蒙仲,反而極為支持。
這也難怪,畢竟族內似蒙簞、蒙薦、蒙羑等老人也感覺地出來,宋國漸漸地不再平靜,這裡或將成為四戰之地,為了家族的延續,他們決定讓一部分年輕人跟著蒙仲前往方城闖蕩,而另外一半,則守著蒙邑這片故土。
也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祖業,豈是輕易就能割舍的?
一日後,華虎、穆武、向繚、武嬰、樂進、樂續領著各自家族有意投奔蒙仲的族兄弟,在各家族族長、長老們的帶領下,一同來到了蒙氏一族的鄉邑,蒙氏一族為此設宴款待。
細數這些願意投奔蒙仲的各家族子弟,竟有不下三百人。
毫無意外,這些各家族子弟,將成為蒙仲日後在方城的班底核心,蒙仲將圍繞著他們,重新組建一支五萬人的軍隊。
五日後,即八月二十二日,蒙仲等人辭彆了老師莊夫子,辭彆了各家族,帶著各自的家人徐徐前往方城。
途中,蒙仲取出了老師莊子在他臨行時所贈的一卷竹簡,將其徐徐展開。
隻見在竹簡上隻寫著兩個字。
仲道!
這是莊子為蒙仲所取的表字。
本來蒙仲的名字“仲”,其實純粹就是兄弟排行第二,因此蒙仲說白了就是蒙二的意思。
但莊子為蒙仲所取表字中的“仲”,卻取“中”的意思,即不偏不倚、位在其中。
顧名思義,莊子為蒙仲取表字為仲道,就是希望他不被功名利祿等外物所侵,不偏不倚,走隻屬於他自己的道路,追尋隻屬於他個人的大道。
“蒙仲,字仲道……”
雖然念起來稍有些拗口,但蒙仲卻頗有興致地反複念叨著。
因為這個表字,寄托著他老師莊子對他的高度期望。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