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蒙仲卻很鎮定,笑著說道:“屈大夫所言極是,隻不過,屈大夫去他處能得到的幫助,未必能有在在下這邊得到的多。”
“哦?何以見得?”屈原笑著問道:“在下如何能斷定,方城令一定會幫在下呢?”
對此,蒙仲亦不急著解釋,反問屈原道:“屈大夫可知,我與我兄弟幾人皆是宋人?”
屈原愣了愣,在看了一眼向繚後,點點頭說道:“已聽向邑丞說過。”
“那就好。”蒙仲點點頭,旋即又問道:“那麼,屈大夫可知,在下遠赴魏國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個……在下還真不知。”
“為了救宋國。”
“救宋國?”屈原臉上露出幾許不解之色。
“唔。”
蒙仲用酒勺舀了一勺酒,在抿了一口後徐徐說道:“我年幼時,父兄皆死於宋國對外的戰事,後來我有幸見到宋王偃,我曾問他,為何要頻繁戰爭,致使我父兄死於戰場,宋王偃便回答道:今日我宋國不吞並小國增強實力,明日就會遭大國吞並。”
說著,他看了一眼屈原,沉聲又說道:“我宋國並不強,但地處中原腹地,但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我宋國因國內富裕而時時刻刻遭齊國等大國垂涎。我知道,我宋國短時間內難以有對抗齊國的實力,是故當年前往趙國,欲加固趙宋兩國的盟約,奈何最終失敗。……此番我兄弟幾人投奔魏國,也非是想在魏國封君拜侯,而是為了加固魏宋兩國的盟約,倘若有朝一日,我能在魏國出任大司馬,待齊國進攻宋國時,我豈非就能影響魏王,使魏國出麵幫襯宋國?屈大夫的處境與在下相似,在下感同身受,是故在下會儘力幫助屈大夫,而其他人,則未必。”
“原來如此。”屈原被蒙仲的解釋說服了,同時亦對蒙仲幾人多了幾分敬重。
而此時,蒙仲則趁機勸說屈原道:“既然在下可以為救宋國而暫投魏國,屈大夫為何不試試這個辦法呢?……相比較被流放於江南,無利益於楚國,為何不暫投葉邑?隻要他日在下於魏國取得高位,借魏國之勢,遣屈大夫以使者的身份前往楚國,縱使楚王、令尹不親近屈大夫,卻依然要對屈大夫以禮相待……介時,屈大夫在楚國,不就說得上話了麼?”
這一番於情於理的話,說得屈原啞口無言。
仔細想想,蒙仲說的確實很有道理,並且,蒙仲也解釋了日後會儘力幫他的原因——即感同身受。
不得不說,屈原實在想不出推辭的理由。
『高明!』
向繚暫時給蒙仲使了個眼色。
雖然他也看得出,屈原還在猶豫,但不可否認,這位屈大夫已經有所動搖了,隻要再加一把火,未必沒有機會拐到他葉邑——不,應該說,這事已經十拿九穩了。
蒙仲當然能注意到向繚給他的眼色,不過他沒有回應,繼續勸說屈原道:“屈大夫想要救楚國,但未必要留在楚國,古人雲,窮則思變,變則通,而現如今,屈大夫在楚國,在下以為已經走到了儘頭,楚王不肯重用,廟堂又有許多奸臣時時刻刻在楚王麵前進讒,妨礙屈大夫回歸廟堂,在下以為,屈大夫此時就要設法‘變通’,不變則亡,變則通達,既然楚國這條路已步入死路,何不再試試彆的路?何必要在死路上以頭撞壁,撞得頭破血流?”
說到這裡,他看了一眼屈原,見後者麵露沉思之色,並未當即反駁,他順勢又說道:“我葉邑今吸收了諸多楚民,正缺一位眾人信賴的官員治理,倘若屈大夫肯在我葉邑屈就,無論是於葉邑而言,也是於那些楚民而言,都是莫大的幸事,這豈非勝過屈大夫流放至江南?”
“這……”
沉默良久,屈原猶豫說道:“請容在下……考慮一番。”
“無妨。”
蒙仲笑著說道:“屈大夫仔細考慮便是。”
筵席後,待屈原暫時前往縣府內的房屋安歇後,向繚笑著對蒙仲說道:“不愧是阿仲!我怎麼就想不到這個辦法呢?”
蒙仲輕笑著說道:“多看書,孟子說得很明白,君子可欺之以方,你以葉邑邑丞的身份出麵懇請屈大夫在我葉邑屈就,他當然會拒絕,但若是你從有利於楚國的角度勸說,他就會動搖……明白了吧?”
“明白了。”向繚點點頭,旋即陰測測地說道:“明日,我就把屈原打發到城外,讓他與那些楚民相處,待他們彼此相處個一兩月,我看那屈原是否舍得離開?……他若要離開,我便叫那些楚民出麵挽留。”
“……”蒙仲張了張嘴,表情古怪地說道:“阿繚,從你嘴裡說出口,怎麼儘是陰謀詭計呢?”
向繚毫不在意地說:“陰謀也好、陽謀也罷,隻要能達到目的,那便是好計謀!”
蒙仲搖了搖頭,但又不知如何反駁向繚,隻好隨他去了。
因為屈原的關係,蒙仲當日決定暫住葉邑,而不回方城或舞陽邑。
次日清晨,待等蒙仲起身後不久,他便看到了屈原。
見屈原麵容疲倦,蒙仲便問道:“昨夜屈大夫不曾睡好?”
屈原點點頭,如實說道:“昨日聽了方城令一席話,在下徹夜苦思,以至於夜不能寐……”
確實,昨日在聽了蒙仲的話後,屈原足足思考了一宿,可他非但沒有從蒙仲的話中挑出什麼毛病來,反而越想越覺得這席話頗有道理。
尤其是那句“窮則思變、變則通”。
聽聞此言,蒙仲笑著問道:“那……屈大夫可曾做出明智的決定呢?”
隻見屈原苦笑一聲,朝著蒙仲拜了拜,隱晦地說道:“倘若方城令不棄,在下希望在葉邑暫留一段時日。”
暫留一段時日,即表示屈原還未徹底決定長久留在葉邑,但已不排斥在這裡暫留。
作為一個對楚國忠心耿耿的直臣而言,這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改變了。
剩下的,蒙仲已決定交給向繚——畢竟向繚昨日已經想到了對付這屈原的辦法。
想到這裡,蒙仲立刻回禮道:“屈大夫言重了,我等兄弟幾人皆年輕氣盛,缺少治國治民的經驗,日後還要多多向屈大夫請教。”
“不敢不敢。”屈原拱手謙遜道。
正如蒙仲所猜測的那般,屈原的確還未決定是否在葉邑出仕,但不能否認,他已經有了“變通”的念頭。
隻是他還不清楚,蒙仲是否能幫上他。
不可否認,蒙仲這批人很有才華,年紀輕輕就擊敗了秦國的軍隊,出任方城令,且得到了葉邑、舞陽兩邑作為食邑,但就蒙仲等人目前在魏國的地位,卻仍舊幫不上屈原,這也是屈原還在猶豫的原因。
刨除這一層,屈原其實並不排斥在葉邑出仕,畢竟他對蒙仲有極大的好感,因為蒙仲指點了他,讓他有種潘然醒悟、撥開雲霧見蒼天的感覺。
因此他最終做出決定,先看看蒙仲是否有與他“合作”的潛力。
是的,是彼此合作,縱使日後屈原在蒙仲手下任官,兩者也並非效忠與被效忠的關係,就像蒙仲對魏王並無忠誠一樣——他也是一個“國之臣”,而並非王之臣,既然在魏國仕官,他自會履行自己的職責,幫助魏國抵禦秦國,但這並不表示他對魏王室能有幾分忠誠。
而這,恰恰也正是屈原被蒙仲說動的其中一個原因:兩者,是一類人。
十一月下旬,蒙仲與屈原跟著向繚,參與葉邑的重建事宜。
作為方城令,葉邑的建設蒙仲已全權交給向繚,自然不會再插手乾涉,他留在葉邑,無非就是與屈原聯絡一下感情而已。
而在此期間,蒙仲亦向屈原解釋了幾個後者提出的疑問。
比如,魏國為何忽然在方城一帶部署重兵,這是否是針對楚國的行動。
對此,蒙仲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屈原——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秘密,魏國之所以在方城部署重兵,無非就是他蒙仲想要一支他的班底而已。
沒想到,這件事卻驚動了屈原,使屈原誤以為魏國對楚國將有什麼大行動。
為了籠絡屈原,同時也是為了使前者打消心中的擔憂,蒙仲輕笑著解釋道:“魏國前段時間剛剛在伊闕損失了十萬軍隊,且又有秦國這個巨大的威脅,哪有可能出現進犯楚國?這不,就連在下前往楚境吸納流民,也是叫士卒們收起了旗幟,不敢靠近城邑,鬼鬼祟祟好似賊人一般,生怕引起楚國的誤會……”
這番比喻,聽得屈原忍不住輕笑起來。
輕笑之餘,他亦忍不住暗自感慨:自被貶官三閭大夫以來,他不知已經多久沒有笑過了。
他楚國,他終日感到莫大的壓力,而如今在葉邑,他卻感覺很輕鬆,這座城邑中那朝氣蓬勃的中興氛圍,深深地吸引著他。
而就在蒙仲與屈原一邊巡視葉邑城外的田地,一邊詳談甚歡的時候,前方卻馳來了幾名騎兵。
待靠近蒙仲後,為首的騎兵翻身下馬,抱拳稟報道:“啟稟城令,韓國大司馬暴鳶已至方城,懇請與城令相見,說是欲與城令暢快吃酒。”
“暴鳶?”
蒙仲與屈原皆微微一愣。
蒙仲意外的是暴鳶竟然會來這邊,而屈原則是驚訝於蒙仲的人脈。
『……似乎這位方城令,相當不簡單。』
屈原暗暗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