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看如今屈原是戴罪之身,但在楚國平民心目中,他的話比楚國任何一個人都值得信賴。
蒙仲毫不懷疑,隻要屈原出麵安撫,那些此刻仍在擔驚受怕、甚至還想著如何逃離的楚軍降卒,定會聽從屈原的話,老老實實地協助他魏軍修繕陽關。
約半個時辰後,蒙仲便帶著屈原走出了屋子,朝著正在修繕的關隘地段而去。
陽關,雖說是一個山穀隘口,但從南至北其實也有近兩百丈左右,遠不如去年蒙仲見到過的函穀關那般狹隘,狹隘地隻能讓兩、三輛戰車並行,但不管怎麼樣,這好歹是一個隘口,隻要在這裡建起一道城牆,連接北側的應山與南側的陰山,秦軍想要攻克此地,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但遺憾的是,這座由今年開春起就開始建造的關隘,因為種種原因,至今還未徹底竣工。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砌牆的材料。
在這個時代,砌牆的最佳材料無非就是岩石,但問題是,要把山石從山體裡挖出來,然後打磨成巨大的石磚,這需要大量經驗豐富的石匠,相比之下,搬運這些巨大石磚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反而隻是次要問題。
正因為如此,這個時代建造城池,往往都是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倘若想在短短幾年內建造一座城池,那就必須傾儘國力,就好比韓國前些年為了建造新城,就召集了國內幾乎所有的石匠。
而付出了如此代價而建成的城牆,質量尤其可靠,就比如楚方城,明明是幾百年前由楚人建造的長城,至今依然穩穩佇立於宛城、方城北側的群山上,隻不過是因為其“防北不防南”的特性,這才被魏韓兩國所棄守。
而遺憾的是,方城這邊可沒有那麼多的石匠,因此蒙仲隻能退而求其次,用建造夯土牆的方式,來建造這座關隘。
其建造步驟,即一層一層地建造夯土板。
具體來說,先在準備建造牆壁的位置先放下木質的框板,然後將用水攪拌過的半濕潤泥土倒入木框內,在撫平後由人力在泥土上來回踩踏,將泥土踩實。
緊接著注入泥漿,期間亦要在因擠壓而下陷的地方補充濕潤的泥土,然後重複倒土、踩踏、注入泥漿的步驟,直到反複幾次後,再等其晾乾,就成為一塊堅固的夯土板。
重複以上的步驟,一層一層地建造夯土板,就能建造起一堵夯土牆。
由這種方式建造出來的夯土牆,堅固程度雖略遜於石牆,但比起木牆、土牆,那著實是要出色太多,哪怕有人用錘子去重重敲擊,也要費一番工夫才能將其敲毀。
而更關鍵的是,這種夯土牆造價低廉,無論什麼材質的泥土都能用,這非常適合如今欠缺資金的方城,唯一的缺點,就是需要大量的人力。
也正因為如此,陽關至今為止還隻建造了一半。
這也難怪,畢竟蒙仲想要建造的是一座可以讓士卒登上城牆作戰的城防,可不是單純的一堵牆,這就使得工期被大大拉長,哪怕有葉邑的楚民為了在葉邑得到房屋而作為役卒無償前來幫忙,到如今也隻建造了一半左右。
在帶著屈原參觀陽關的同時,蒙仲亦向他介紹著陽關的具體。
與天底下大多數的關隘差不多,陽關其實也隻是城牆加關樓的組合,唯一的區彆就在於蒙仲在城牆上建造了一些仿佛房屋般的崗亭,既能讓弓弩手躲在其中,從那些瞭望口朝外射擊,也能讓城牆上的守卒以此為據點防守,防止輕易就被敵軍攻上城牆。
在蒙仲看來,隻要敵軍不使用像投石車這種重型攻城器械,這座陽關的防守能力還是非常強勁的,絕不亞於一般城池的城牆。
而除了投石車以外,這種夯土牆也怕水浸泡,因此蒙仲也叫人在城牆內外都挖了一條排水渠,防止牆根被水浸泡而變得鬆軟,從而導致牆體這個傾斜崩塌。
對於蒙仲的講述,屈原並不感覺驚訝,畢竟夯土牆這種造牆方式,不說人人皆知,但不可否認各國都有建造夯土牆的經驗,隻不過蒙仲這邊的建造方法更為高明些,比如說,蒙仲叫人將竹絲埋在夯土牆中,進一步加固了夯土牆板之間的韌性。
而這,就連屈原也沒有注意。
相比之下屈原較為在意的,還是方城魏軍中的那些楚人。
因為當他來到這邊的時候,正好有一些魏軍士卒與楚軍降兵產生了口角,且彼此間發生了一些肢體衝突。
而在此期間,一名魏軍將官對此視而不見。
鑒於屈原在旁,當時蒙仲臉上也有些掛不住,當即將那名魏軍儘管喚到麵前,然而待他仔細一看,對方似乎也是一名楚人,這讓他稍稍鬆了口氣。
“你是楚人?”屈原很驚訝地詢問那名魏軍將官。
“是。”那名魏軍將官點點頭,說道:“在下鄧戍,鄧縣人。”
本來嘛,若是魏人無故毆打那些楚軍的降兵,他就算不說什麼,心中多少也會有些不快,可眼下是楚人打楚人,他實在不知該說什麼。
他想了想問道:“為何……為何動手呢?”
鄧戍看了一看在旁的蒙仲,抱拳如實說道:“是他們先出口傷人,他們罵我們叛國賊子,罵的很難聽……”
屈原微微皺了皺眉,旋即指了指遠處那些動手打人的魏卒,低聲問道:“他們……也是楚人麼?”
隻見鄧戍嗤笑一聲,說道:“這幫混賬,在我軍中那些魏人麵前反而不敢造次,隻有在我們這些人麵前才有了幾分底氣,就好似覺得我等好相與……”
“……”屈原張了張嘴,也不知該說什麼。
他可以理解鄧戍話中的意思,可能那些楚軍降兵以為,葉邑楚人就算投奔方城軍,也難以得到重用,因此氣憤這些同袍寧可給魏人當狗也不願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但事實上,葉邑楚人在方城軍的地位,與魏人一般無二——這也是屈原欽佩蒙仲的原因之一,即蒙仲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
想到這裡,他轉頭對蒙仲說道:“或許這才是方城令希望在下出麵的原因吧?”
蒙仲無奈地聳了聳肩。
的確,他本以為讓楚人出身的魏卒來看管這些楚國降兵,有助於安撫這些降卒,卻沒想到,最終反而是這兩方發生了口角甚至肢體衝突,反倒是真正操持一口魏國方言的魏卒經過,那些降卒反而不敢造次。
但問題就來了,現如今他麾下魏軍,有七成都是楚人出身,萬一這幫人被那些降兵說得大怒,一怒之下發生了殺俘的事,這對於他方城魏軍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
“拜托先生了。”他拱手說道。
屈原微微一笑,獨自走向那些楚國降兵。
片刻之後,遠處便傳來了屈原勸說那些降兵的聲音。
“在下,乃是丹陽的屈平……”
“……今日之戰,錯不在方城,亦不在諸位。……方城魏軍有我楚人不假,但他們並未時叛國的賊子,當日秦國出兵攻打我楚國漢水以北諸縣,楚郢不救,全賴方城令仗義出麵,率領魏軍擋住秦軍,使漢水以北諸縣十幾萬楚民得以遷移葉邑,在此安居……秦國,才是我楚國的威脅,奈何大王聽信讒言,竟結好舊日仇敵秦國,進攻魏韓兩國……”
“……今,方城令宅心仁厚,不欲加害諸位,本欲放歸諸位,又唯恐諸位無他處可去,最終仍回到楚軍,是故,暫時扣留諸位。……你等不必感到驚慌,方城令已承諾,待這場仗結束之後,便將各位放歸楚國。在下知道,許多人怕是對此有所猜疑,但屈原可以在此保證,方城令乃是言出必踐的君子……”
不得不說,對於屈原的到來,彆說方城魏軍中那些楚人感到非常驚訝,那些楚軍的降兵們更是難以置信。
這不,在屈原剛剛介紹了自己的時候,那些楚軍降兵便竊竊私語起來。
前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屈原,此人為何竟在魏人的城塞中?
不過屈原並沒有解釋自己的出現在這裡的原因,他隻是告訴諸楚軍降卒,隻要他們安分守己,待這場仗結束之後,作為方城令的蒙仲便會將他們放回楚國。
至於幫助魏人建造陽關,則純粹隻是作為得到食物的回報——魏軍也沒有理由白白養著他們不是?
其實同樣的話,蒙仲早已派人告訴過這些降卒,但效果說實話並不好,但同樣的話出自屈原的口中,那些楚軍降兵卻信服了,不得不說,這就是名聲與信譽所造成的區彆。
至於那些楚軍降兵,蒙仲此番懇請屈原出麵,可不僅僅隻是準備將這些用作勞力那麼簡單,他還準備日後用這些楚國降兵,去瓦解昭雎麾下數萬楚軍的鬥誌,甚至是離間秦楚兩軍的關係。
隻要想辦法挑撥楚軍對秦軍產生了敵意,所謂的秦楚聯軍,也不過是秦軍的獨角罷了。
而在此之前,似乎有必要設法與昭雎取得聯係,看看此人到底是什麼想法?
看著遠處那些正被屈原所安撫的降卒,蒙仲心下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