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這幾日,後方有幾十支運糧軍隊源源不斷地將糧草運至軍中,但聯軍軍中的糧草儲備,卻仍然隻有一月餘糧,且因為聯軍士卒眾多的關係,軍中儲糧正在急劇減少,李兌仔細估算了幾次,都不認為能支撐過這個冬季。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暴鳶仍在鼓動他對秦國進兵。
那兩個家夥瘋了……
捋了捋胡須,李兌頗感頭疼地暗暗想道。
就像暴鳶所說的,無論是李兌也好,趙國也罷,他們對抗秦國的信念,遠不如魏韓兩國來得堅定,原因很簡單,因為趙國還沒有在秦國這邊嘗到過什麼叫做切膚之痛,不像魏國與韓國,這些年來頻繁遭到秦國的進攻,前前後後損失了大片的國土、大量的軍隊。
什麼?
去年白起討伐趙國?
那件事其實算是例外,畢竟那場戰爭,趙國雖然損失了幾萬軍隊,但國土卻沒有損失——可能趙國還天真地認為,秦國暫時不會對他們造成實時性的威脅。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李兌其實也不希望徹底激怒秦國。
此前,秦國夥同魏國對他趙國施壓,希望趙王何罷免他李兌的趙相之位——事後,魏王將姑密等兩個封邑許給他的兒子李躋作為賠罪,李兌收下了禮物,那麼這件恩怨便到此為止——但秦國卻沒有絲毫賠禮的意思,因此李兌才想要報複秦國。
但報複秦國,打下秦國的函穀關就足夠了,總不至於打到秦國的國都去吧?
那豈不是徹底與秦國不死不休了?
可現如今的問題是,暴鳶與蒙仲皆主張繼續討伐秦國,仿佛真要打到秦國的國都鹹陽去,暫且不說這件事能否做到,就算能做到,其實李兌也不想這樣。
原因很簡單,畢竟自晉國稱霸中原之後,魏國也曾稱霸中原長達百年之久,在這百年時間內,魏國絲毫不顧三晉之情,仗著他國力強盛,攻打趙韓兩國。
這個局麵,直到西邊的秦國崛起,仍然未曾改變,一直到東麵的齊國插手,兩次將魏國擊敗。
在此期間,魏國蒙受巨大的損失,又被秦國頻頻吞並國土,像當年魏國立國初期吳起所設立的河西郡,再到後來的西河郡,皆陸陸續續被秦國占領。
總而言之,正因為一直在與秦國的戰爭中蒙受巨大損失,魏國如今才如此安分。
所謂的魏韓同盟,這也正是建立在魏國無力吞並韓國的情況下麼?
確切地說,目前的魏國,其實仍有能力吞並韓國,但韓國不會坐以待斃,隻要魏國敢對韓國出兵,韓國必定會倒向秦國,因此魏國不敢這麼做。
倘若說魏國如今如此安分,是因為魏國的力量已遠不如秦國,必須依靠鄰國才能抗擊秦國,那麼,倘若這次秦國遭到了重創呢?魏國會不會趁此機會,再次對他趙國產生威脅?
彆看魏趙兩國的實力現如今幾乎是難分上下,但要知道,魏國有蒙仲,而趙國沒有。
而每次看到這個蒙仲,李兌就難免聯想到一個人,那就是龐涓!
龐涓作為魏國大將的時期,正是魏國迎來短暫中興的時候,那時的魏將龐涓,率領魏軍南征北戰,兩次針對趙國與韓國的進攻,若非齊國派名將田忌率軍阻止,搞不好魏國當時已吞並了趙韓兩國,徹底攏合了三晉。
龐涓,好歹還有一個孫臏去阻止他。
那麼現如今的蒙仲呢?
倘若在解除了秦國的威脅後,魏王執意命令蒙仲率軍征討他趙國,他趙國可有人能阻擋蒙仲?
擋不住!
他趙國並沒有可匹敵蒙仲的帥才。
除了秦國的白起,李兌現如今還沒聽說有誰能阻礙蒙仲——甚至於,就連秦國的白起,也是屢屢戰敗於蒙仲手中。
考慮到這一點,李兌認為不應當重創秦國。
魏國對趙國無害,是建立在魏國仍有秦國這個巨大威脅的前提下,李兌允許魏國占領函穀關——最好把蒙仲放在這裡,專門用來抵禦秦國——但為了趙國的利益考慮,李兌不允許秦國被打趴下,哪怕隻是短暫的被打趴下。
倘若秦國被打得十幾年無力出兵攻打魏韓兩國,使得魏國趁機恢複了舊有的實力,這樣的魏國,未嘗不是他趙國的威脅。
雖說蒙仲對趙國也有感情,但國家大事,總不能寄希望於個人的感情吧?
考慮到這幾點,再結合當前他聯軍所麵臨的窘迫,李兌認為應當撤兵!
但遺憾的是,暴鳶與蒙仲二人占兩票,他李兌僅一票,倘若李兌不想這次聯合伐秦最終以聯軍四分五裂收場,那麼,他就必須取得更多的支持,來迫使暴鳶與蒙仲二人放棄繼續討伐秦國的主張。
在這個考慮下,李兌決定將田觸與樂毅二人拉攏到自己身邊。
誠然,田觸與樂毅二人,確切地說齊燕兩軍,確實是他聯軍的不安定因素,與其信任這兩人,李兌更加信任暴鳶與蒙仲二人——至少,在對抗秦國這件事上,暴鳶與蒙仲二人不會背叛他,不會背叛趙國,但齊燕兩國可說不準。
但眼下沒辦法了,畢竟若再不能阻止暴鳶與暴鳶,這兩人就要拉著全聯軍一起跟秦國拚命了。
輸了,他五國聯軍全部遭殃;
贏了,魏韓兩國獲利最大。
無論怎麼看,這對於他趙國來說都不是什麼有利的事。
九月十三日,奉陽君李兌於聯軍大營召集暴鳶、蒙仲、田觸、樂毅四位各國大將,針對是否繼續進兵討伐秦國一事做出商議。
而與此同時,在魏國的大梁,魏王遫與國相田文剛剛收到了蒙仲日夜兼程派人送去的消息,得知了諸國聯軍現如今所在的位置。
陰晉!
即在魏國建國之後,大司馬吳起曾率初代魏武卒大破秦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