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蚠撇撇嘴說道:“你是大司馬,你說了算咯。”
聽到這話,樂毅臉上有些掛不住了,沒好氣地斥責道:“話說,你不在前麵帶領軍卒,跑回本陣做什麼?”
榮蚠聳聳肩,說道:“前邊有趙奢在,況且齊軍銳氣已失,我在與不在都差不多,相比較多殺幾個齊國的小卒,我更好奇你會如何處置田觸……嘖嘖,看不出來,咱們的樂大司馬,還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
樂毅翻了翻白眼,毫不理會榮蚠。
見此,榮蚠再次聳了聳肩,說起了正事:“好了,不調侃你了,接下來你有何打算?”
樂毅想了想,說道:“我準備遣還諸國的軍隊……”
“這麼早?”榮蚠微微一驚,旋即好似想到了什麼,恍然說道:“你是怕諸國的軍隊與我等爭相臨淄的財富?”
樂毅沒有正麵回答:“燕國一度覆亡,雖燕王善治國家,但國內還是貧窮,若能得到臨淄的財富,可極大振興國內的建設。”
榮蚠想了想,說道:“話雖如此……可這會兒遣還諸國聯軍,不覺得有點早麼?”
樂毅搖搖頭說道:“濟水防線被破,齊國傾儘國力而集結的三十幾萬軍隊被擊潰,不難猜測齊國已無鬥誌,即我燕國,亦可攻破臨淄,吞並齊國全境!”
“唔……你是大司馬,你拿主意吧。”說著,榮蚠好似想到了什麼,壞笑著問道:“魏國的軍隊呢?一樣遣還麼?”
樂毅沉默了片刻,旋即低聲說道:“燕國……缺錢。”
榮蚠搖了搖頭,調侃道:“好在蒙司馬目前不在魏軍當中,而在宋國,否則,怕是兄弟都沒得做。”
“不至於的……”
兩日後,樂毅率領五國聯軍追擊齊國的潰軍至曆下城,且將這座城池攻破。
隨後,樂毅與魏國的主將唐直合計了一下,二人開了一個會議,隱晦地表達了接下來的戰事會有魏燕兩國負責的意思。
這話相信誰都聽得出來,無非就是魏燕兩國企圖聯手瓜分齊國唄。
對此,韓國的暴鳶自然沒有異議,畢竟韓國與齊國不接壤,要一塊飛地沒什麼屁用,更彆說他韓國此次出兵純粹就是為了示好於蒙仲,當然不會反對魏燕兩國的意思。
而趙國的主將韓徐,說實話,韓徐心中確實有所不滿,畢竟趙國與齊國接壤,既然他趙國此番在討伐齊國這件事上花費了力氣,那麼理當得到一些齊國的土地作為回報,似樂毅這般‘過河拆橋’,著實不地道。
好在韓徐本身就是主張‘聯燕抗秦’的趙將,也不希望因為此事而與燕國鬨翻,況且樂毅也表示日後會用一些財帛感謝趙國的協助,勉強倒也能接受。
相比較暴鳶與韓徐,秦將白起說話可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可能是因為聯軍主帥之職被樂毅所奪的關係,白起本身就對樂毅看不慣,再加上樂毅‘過河拆橋’,在聯軍即將取得最後伐齊的最終勝利時,居然遣還諸國聯軍,因此他在會議上就毫不客氣地嘲諷了樂毅,嘲諷樂毅過河拆橋。
但嘲諷歸嘲諷,可最終,白起依舊同意了他麾下的軍隊被遣還。
對此,胡陽、嬴摎等幾名年輕將領不能理解,詢問白起道:“國尉,既然您嘲諷樂毅過河拆橋,可您為何還要答應此事呢?”
白起解釋道:“穰侯此次主張伐齊,就是為了讓魏國花費精力去爭奪齊國的土地,而顧不上我大秦,事實上,就算那樂毅不提出此事,過幾日我也會以種種借口要求撤兵回國,反正齊國敗局已定,我不相信魏國會放棄即將到手的利益。……沒想到樂毅那般小雞肚腸,生怕秦趙韓三國搶了齊國的財富,迫切想將三國的軍隊遣還,與魏國共同瓜分齊國,既然他提出的事正和我心意,何不順水推舟呢?”
王齕、胡陽、嬴摎幾人恍然大悟,紛紛稱讚白起睿智。
然而如此睿智的白起,亦被樂毅擺了一道。
十日後,在秦、趙、韓三國軍隊紛紛撤回本土之後,魏國的主將唐直,亦率領魏國軍隊撤回了東郡,不再參與之後對齊國的進攻。
這正是蒙仲製定的策略,魏國隻要東郡,不乾涉之後對齊國的進攻,這能有效地避免魏國陷入攻占齊國土地的戰爭泥潭,畢竟眼下雖說齊國敗局已定,但想要吞並整個齊國,卻仍舊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辦到的事,蒙仲不希望魏國花費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吞占齊國的土地,畢竟對於魏國而言,秦國才是最大的威脅。
而樂毅所謂的‘魏燕兩國瓜分齊國’的企圖,事實上隻是用來應付秦國的幌子罷了,相信這件事日後傳到穰侯魏冉與國尉白起耳中,二人肯定會非常憤慨,懊惱魏國竟然沒有中計。
待等到六月中旬,秦、魏、趙、韓四國聯軍,基本上皆已從齊國撤回,返回了各自的國家,唯獨燕國的軍隊仍然打著‘五國聯軍’的旗號繼續攻打齊國。
正如樂毅所猜測的那般,濟水防線被攻破,三十幾萬齊軍被擊潰,這件事給齊國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更彆說,承擔著抗擊五國聯軍重責的田觸,也被樂毅抓住關押了起來。
在找尋不到田觸的情況下,齊王田地任命田達接替田觸的位子,繼續率領殘軍抗擊燕軍。
但遺憾的是,齊國的殘軍士氣已泄、鬥誌全無,如何擋得住燕國的軍隊?
最終,代替田觸成為齊軍主帥的田達,戰死沙場,被燕將榮蚠所殺。
得知前線潰敗後,齊王田地大驚失色,倉皇逃離臨淄。
而在這位君王離開後,那些對蘇秦恨之入骨的齊臣,立刻派遣刺客殺死了後者。
齊王田地的逃離,使得臨淄更為動蕩不安,樂毅趁機率領燕軍攻入了臨淄。
隨後,樂毅一邊在臨淄犒賞全軍,一邊搜刮齊王宮的財富,將其通通運往燕國。
一個月後,得知伐齊一事大為順利的燕王職,從薊城趕到濟水,途中竟聽說樂毅已攻破齊國的都城臨淄,他大為驚喜,跑到臨淄嘉獎樂毅、榮蚠、趙奢以及三人麾下的軍隊,同時吊念被齊人刺殺的蘇秦。
期間,樂毅向燕王職講述了蒙仲的觀點,他對燕王職說道:“大王,燕國弱而齊國強,今日我燕國雖借諸國之力擊敗齊國,但想要吞並齊國,在臣看來著實不易。想當年,齊國欲吞並我燕國時,尚因為燕人的反抗而被迫撤軍。因此臣以為,想要吞並齊國,令齊人屈服,絕非單純依靠刀劍,更要施以籠絡之心,讓齊人心甘情願歸順我燕國……”
燕王職深以為然,點頭說道:“你說得沒錯,倘若我燕軍士卒肆意迫害齊人,必然會步上當年齊宣王的後塵,最終被齊人趕回河北……就按照你的意思去辦吧。”
聽到這話,樂毅猶豫說道:“可是,這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久的時間。”
燕王職笑著寬慰道:“寡人知道卿在擔心什麼,但卿的為人,寡人素來堅信不疑。……事實上,能得到卿的鼎力相助,寡人深感幸哉!”
說著,他便冊封樂毅為昌國君,將臨淄西南約四十裡處的昌城封給了樂毅作為封邑,並名樂毅以臨淄作為據點,繼續攻占齊國剩下的城池。
待燕王職離開臨淄,返回薊城後,昌國君樂毅繼續率領燕軍攻占齊國的土地。
由於樂毅清楚此時宋國也在從齊國的南邊發起進攻,因此,樂毅的主要目標是東邊,即北海郡與東萊郡。
尤其是北海郡的治縣即墨,相傳這是一座論繁榮毫不亞於臨淄的富饒之城,考慮到燕國缺錢,這座城池自然而然成為了樂毅的目標。
至於齊國南部的城池與土地,樂毅默許讓給了宋國,畢竟以燕國的體量想要吞並整個齊國,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樂毅非常樂意讓宋國分擔一下,反正燕宋兩國這次瓜分齊國後,近幾十年不至於會成為相互的威脅——沒有多餘的精力嘛。
但遺憾的是,樂毅高估了宋國的胃口,或者說,他錯估了蒙仲的謹慎。
這不,當得知宋國軍隊止步於莒城後,樂毅簡直不可思議。
誠然,莒城確實是齊國當年為了應付宋國施行反攻而增固建設的堅城,但宋軍的主帥是誰,是蒙仲,怎麼可能打不下莒城?
仔細一想,樂毅明白了。
不是蒙仲打不下莒城,而宋國吞不下了,要知道這次宋國向北攻占了方圓兩三百裡的齊國土地,儼然快接近四分之一個宋國,看魏國這次隻奪取東郡就知道,肯定是蒙仲向太子戴武提出了建議,表示宋國應當止步於莒城。
意識到這一點,樂毅也沒辦法,隻能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向東,繼續攻取北海郡、東萊郡,一路則向南,攻取琅琊郡的北部,接管宋國冷靜放棄的那片土地。
截止該年的冬季,齊國被魏、燕、宋三國瓜分,其中燕國占領的齊土最多,幾乎接近五分之三,其餘兩分,則分彆由魏國與宋國各占其一。
諾大的齊國,到最後隻剩下莒城、即墨兩座城池,暫時還能堪堪抵擋燕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