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唔,這個結局的篇幅……很多東西都沒來得及交代,心情有點複雜,待會寫個後記聊幾句吧。』
————以下正文————
春四月,蒙仲攜妻室樂嬿赴宋國蒙邑,拜祭老師莊子。
在老師的墳墓前,蒙仲感慨地對樂嬿說道:“……當日夫子臨終時,特地囑咐我無需為他立墓,將其暴屍於野即可,我思忖許久,最終還是違背了老師的意願……”
聽聞此言,樂嬿以袖掩唇,驚訝問道:“竟還有這事?”
“是啊。”蒙仲感慨地說道:“夫子當時言,暴屍於野,不過是被鷹所食;而葬於棺木,亦難免遭蟲蟻所食……奪了老鷹的食物而交給蟲蟻,何其偏心?”
樂嬿睜大眼睛愣了半晌,旋即表情古怪地說道:“話雖如此,可……莊夫子的想法,著實很難讓常人理解……”
蒙仲微微一笑,腦海中回憶起莊夫子過世時的情景。
莊夫子過世於孟子之後,相比較孟子過世時眾儒家弟子齊聲哀哭,莊子居這邊卻並未有這般悲傷,主要還是道家思想有區彆於儒家思想。
就像莊子當時所言,他死後,不過是將原本借於天地的精氣重新歸入天地,最初本沒有‘莊周’、而此後亦不複存在,既然原本就不‘存’,何來‘死’的說法呢?
當時蒙仲、蒙遂、華虎等眾弟子哭笑不得,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即便在這悲傷的時刻,他們的老師還準備給他們上一課。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幾聲馬蹄之響,蒙仲轉頭看去,便見有一名目測三十歲左右的魁梧男子騎著戰馬匆匆而至,待距離約數十丈遠時翻身下馬,快步朝這邊飛奔而來。
隻見這名魁梧男子來到蒙仲麵前,拱手行禮道:“蒙武見過叔父、叔母。”
蒙仲微微一笑,說道:“蒙武,前些日子我與你父通信,得知近幾年全靠你托人照顧夫子的陵墓,辛苦你了。”
原來,眼前這位魁梧男子,便是他族弟蒙傲的兒子,蒙武。
在聽到蒙仲的話後,蒙武笑著說道:“叔父這是說的哪裡話?莊夫子乃是叔父的老師,是我蒙氏一族的恩人,家父嘗言,若沒有莊夫子,或就沒有叔父;而若沒有叔父,恐怕我蒙氏一族早已在當年齊國討伐宋國的戰爭中痛失家鄉,或隻能在殘暴的齊閔王治下苟延殘喘……叔父,這次您回蒙邑,準備在鄉邑內住些日子麼?我已派族人給父親傳訊……”
“這個……不長住了吧。”蒙仲想了想說道:“我手頭還有些事……過幾日,我將赴趙國一行……”
“趙國?”
蒙武愣了愣,不解說道:“小侄這些年在商丘,隻關注於齊楚兩國,對於趙國倒未曾關注,是趙國發生了什麼變故麼?”
聽到這話,蒙仲笑著說道:“我聽說了,聽說你這兩年,多次助宋國擊敗齊國與楚國,前些日子我還在與你父親通信,待日後我與你父親老了,便推薦你出任宋國的大司馬……”
“這個……小侄不敢奢望。”
“有什麼不敢奢望的?蒙摯叔故去後,這些年宋國幾乎全靠你父子對抗齊楚兩國,相比之下,我這個大司馬純粹就是掛個名……哈哈,至於你所說趙國的變故……”
蒙仲捋著捋胡須,皺眉說道:“其實嚴格來說,並非趙國的變故,而是秦國的變故……你可知道,秦國的太子這些年都在魏國作為質子?”
“恩,我知道。”
“去年吧,秦太子不幸病故,秦國那邊大怒,與我魏國又打了一仗,戰後,秦國便從趙國迎回了作為質子的安國君嬴柱,冊立其為太子……朝中猜測此事或將緩和秦趙兩國的關係,甚至促成秦趙兩國的再次結盟?”
“秦趙兩國再次結盟?”蒙武驚訝地問道:“據我所知,前兩年秦國不還在派兵攻打趙國麼,趙國似乎派馬服君趙奢前往迎擊……”
蒙仲點點頭說道:“話雖如此,但安國君嬴柱在趙國居住了多年,他被封為太子,或有可能緩和秦趙兩國的關係,使趙國再次倒向秦國……你知道,這些年趙國在秦國與魏國之間搖擺不定,魏王早已失去了耐心,倘若這次趙國再與秦國結盟,恐怕魏王就會命我討伐趙國了。”
“原來如此。”蒙武恍然大悟。
此後幾日,蒙仲在蒙邑暫住,陪著樂嬿拜祭了早已過世的嶽丈嶽母。
數日後,蒙仲吩咐隨從將樂嬿送歸舞陽邑,而他則帶著幾名隨從踏上了前往趙國的旅途。
此時的趙國,趙王何已於前些年身故,繼位的是太子趙丹,或者如今該稱作趙王丹。
說起來,趙丹本不是長子,趙國的王位本不該由趙丹繼承,隻是因為趙國有一年瘟疫橫行,太子趙悝不幸染上瘟疫身故,因此趙王何才立趙丹為太子。
除了趙王何以外,肥幼、趙希、趙賁以及奉陽君李兌、陽安君李躋父子,包括前些年投奔趙國的趙奢,亦相繼故去,廉頗竟變成了蒙仲在趙國除樂毅外最有交情的人。
待等抵達趙國邯鄲時,趙國的國相平原君趙勝早已在城門外等候多時。
與最初相見趙勝時不同,此時的趙勝,因為多年協助兄、侄兩任趙王而身體抱怨,能親自出城迎接蒙仲,可謂是非常給麵子。
當然,以蒙仲的名聲與地位,確實也有資格讓趙勝親自出城相迎。
當日,蒙仲在趙勝的府上,與趙勝就秦國問題談論了一番,總的來說成果不大,對比蒙仲希望讓趙國堅定‘聯魏抗秦’的立場,趙勝始終是顧左言他,不肯當麵給予承諾。
當然了,以趙勝的立場來說,他當然不會願意趙國成為魏國的附庸,哪怕這些年魏國在宋韓兩國的幫襯下,聲勢逐漸增強,已逐步取代了當年齊國的地位,與秦國並稱當世最強大的兩方勢力。
失望之餘,鑒於此前收到了廉頗的邀請信,蒙仲決定前往晉陽,與廉頗談一談這件事,畢竟廉頗是主張抗擊秦國的將領,他這些年曾多次與秦國作戰,與秦國諸如王齕、王陵、胡陽、嬴摎等年輕輩的將領交手。
不過在此之前,蒙仲準備先前往柏人縣,拜訪了一下陽安君李躋的後人。
陽安君李躋是奉陽君李兌的兒子,在李兌於趙國失勢之後,李躋以及李氏一族亦逐漸在趙國失去地位,當時李躋聽從其父臨終前的叮囑,與蒙仲交善,是趙國少數堅定主張‘聯魏抗秦’的臣子——或許趙王何也是看在這層關係上,對李氏一族也並未秋後算賬。
但遺憾的是,李躋過世後,李氏一族還是難免沒落了,於是李躋的後人,便前往秦國去投奔李躋的次子李恪。
李恪的孫子李興族,十幾年前便曾作為進攻趙國的秦國將領。
直到前兩年,李躋的後人,在秦國擔任禦史大夫的李曇回歸趙國,被趙王拜為柏人侯。
而這位柏人侯李曇,便是李興族的兒子。
一日後,蒙仲來到了位於邯鄲東北約八十裡處的柏人縣。
得知蒙仲前來拜訪,柏人侯李曇受寵若驚,連忙領著四子李璣出城相應。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李曇比蒙仲年紀略小一些,但論輩分,二人卻差地太多。
要知道,蒙仲當年雖然年紀與李躋的兒子李恪相仿,但卻是與李兌、李躋父子平輩論交,而李曇則是李躋的曾曾曾孫,中間差了整整四代,除了尊稱蒙仲為郾侯以外,李曇實在不知該如何稱呼蒙仲。
“為何不選擇留在秦國,而選擇返回趙國呢?”
在與李曇交談的期間,蒙仲問後者道。
李曇歎了口氣說道:“秦國雖待我李氏不薄,但趙國終歸才是我李氏一族的祖地……若有選擇,當年祖先也不會投奔秦國……”
據李曇所說,他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李崇、次子李辨、三子李昭目前都已在秦國成家立業,於是他便帶著四子李璣回到趙國,希望恢複趙國李氏。
隨後,李曇亦喚來四子李璣,李璣之子、即他的孫子李牧,命其父子二人與蒙仲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