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又接著問“而如果這個垃圾袋並不是高誌遠扔過來的,那麼到底是誰把這個垃圾袋拿過來的呢?”
陸川雖然是在反問,但實際上結合高職員有充分的不在場證明,陸川這邊認為高誌遠提過的這個垃圾袋實際上是被人利用了。
“陸川,你的結論是什麼?”
李東林也在思索陸川提出來的這些問題,這些問題表麵上看似乎並不相關,但實際上,都是案件的重要線索。
隻不過,現在粗略的來分析的話,這些線索彼此之間並不關連,甚至還有邏輯上的衝突。
可是,紅衣殺手**15年都沒有被抓住是不是就是因為這些看似衝突沒有任何關聯的細節呢?
偵探紅衣殺手的案件,省廳也好,部委也好,來了不少專家,但大多數都是刑偵方麵的。
說實話,在李東林看來省廳也好,部委也好,以前派出來的專家雖然很厲害,但是在現場勘查方麵,應該說都比陸川要弱。
陸川和一般的技術刑警不一樣,他除了搞技術之外,對破案本身還有很強的洞察力。
陸川在分析案件的時候往往會站在技術勘察的角度上以此為基礎,然後進行邏輯分析和判斷。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難得的,這也是李東林認為陸川為什麼破案率這麼高的最重要原因。
一般的技術刑警都是搞後勤工作前邊先開行就把東西拿回去之後搞技術的刑警負責分析判斷,然後把結果反饋回來。
前端負責偵查的刑警,把這些技術刑警做出來的技術分析結果直接拿來就用。
其實中間少了一個相互交流和質疑的這麼一個過程。
往往現場勘查的技術結果和辦案,刑警的思路分析是不完全吻合的。
但是陸川這邊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他本身技術精湛,同時辦案的能力又很強,兩者時時刻刻結合在一起,在他身上就體現出了1+1大於2的效果。
“我的意思是以高誌遠為中心,重點調查有可能接觸他丟棄垃圾袋的所有人。”
在陸川看來,不管犯罪嫌疑人是誰,對方拿到高誌遠的黑色塑料袋,然後把被害人的斷指放進裡麵,這絕對不是無意為之,而是有計劃的。
原因也很簡單,犯罪嫌疑人在過去網的15年所做的案件當中都會把一些線索指向一些不相關的案件人員。
這些人和案件不相關,因為他們有完全的不在場證明,但是在案發現場又發現了他們的一些蛛絲馬跡。
如果隻有一起案件或者是兩起案件是這樣的情況,那麼還有可能說成是巧合,但是11起案件在15年的時間裡麵都是如此的話,那就絕對不是一種巧合。
針對嫌疑人一定能夠接觸到高誌遠的一些情況。
另外高誌遠和被害人都在愛家超市工作,這難道也是巧合嗎?
巧合到犯罪嫌疑人從距離建國路北2巷5公裡外的一個地方隨意拿一個黑色塑料袋,把被害人的斷指放進去,結果這個黑色的塑料袋的主人就是被害人的同事,這怎麼可能呢?
如果這一次也有可能的話,那麼前幾次的案件怎麼解釋?
陸川仔細研究過前10次案件的卷宗。
案子雖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段裡麵,而且被害人的一些具體情況也不是特彆相同案發現場也各有不同,但是背後仍有不少相同點。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