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這世上從來就不缺乏聰明人,尤其是這些能在官場上混跡的家夥。
要在官場上混跡,光是才華可不夠,還需要足夠的政治智慧。
在悠悠五千年的曆史中,這種事兒其實也是屢見不鮮。
就好比李白、蘇軾這兩家夥。
他們有才華麼?
好家夥,這他娘都不應該是個問句!
單以才華而論,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蓋過他倆的鋒芒?
可這兩貨才華是有了,但政治智慧顯然是不夠的。
所以在官場上,他倆都沒有太大的作為。
當然,這麼說可能也不準確,但他們兩人在官場上的成就的確和他們自身具備的才華不匹配。
姑且不管李元景了,視線回到李承乾的身上。
自從李承乾決定讓牛進達出任西域大都護後,他就一直在琢磨阿史那泥孰此番歸附還會有什麼後招,這也是他遲遲不肯單獨接見阿史那泥孰的原因。
這家夥,明顯是個聰明人。
而且,經曆了這麼多後,他也不敢輕視古人的智慧。
提前做好準備,儘可能的以防萬一,是他唯一能做的。
“來人,傳普西偌、李勤儉。”細細琢磨了一番後,李承乾說道。
不多時,普西偌和李勤儉應召而來。
“戶部近來的工作可有進展?”李承乾直截了當的問道。
雖然各國的使團回去了,但他們都留下了相應的工作人員在此和大明商談相應的事物。
不說大明開放貿易口岸,單單就大明如今的情況,盯著大明軍械的家夥那就不是一個兩個。
“回殿下。”普西偌聞言拱手說道,“戶部於昨日已於薛延陀初步擬定了軍械交易的方案,此番大唐北上,於我大明而言,還是有利的,所以在談判的過程中,薛延陀明顯沒有了之前那麼強勢。
當然,這一點兒還要歸功李侍郎,殿下也知道,老臣其實不懂什麼經商之道。”
“普尚書謬讚了,微臣隻是從旁協助罷了,大方向還得靠普尚書把關。”
李承乾點了點頭,對這兩個臭不要臉的相互吹捧,倒也沒當多大回事兒。
他很清楚,這些家夥是感受到了危機感。
不過這樣也好,至少能在短時間內避免內耗。
對於麾下這些臣子之間的爭權奪利,他其實不在意,甚至想刻意的去刺激他們一下。
可惜大明王廷發展的時間太短,一時間大家都沒這個心思,也沒這個精力。
不過隨著大明王廷徹底吞並了吐穀渾後,這已經是難免的了。
但內鬥雖然有利於穩定王權,可真要說起來,卻是不利於大明王廷的發展。尤其是他起家的這批人,這些家夥如今幾乎涵蓋在了大明王廷的方方麵麵。
要是他們之間起了黨爭,那對大明王廷來說,未必是什麼好事兒。
他又不是嘉靖那種能權衡各方利弊的人物,就算要學,那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學會的。
所以,此番段綸帶著數百的大唐世家學子前來,李承乾還是高興的,這些人的到來,還真就給普西偌這些家夥找了一個共同的敵人。
當即,李承乾就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普尚書和李侍郎都用心了。對了,大唐那邊可有人與你們商議過軍械之事?”
“有的。”普西偌說道,“大唐的段尚書,最近也和我們溝通過,不過殿下也知道,長安和我大明之間,路途遙遠。
聽段尚書的意思,還得等大唐方麵的回信才可。”
“不著急。”李承乾聞言說道,“對於大唐方麵,不用逼得太緊,不說價格合適,哪怕是稍微吃點兒價格上的虧,也無妨。
彆忘了,本王雖是大明的王,但說到底,還是大唐太子。
理應為大唐分憂解難,明白麼?”
一聽李承乾這話,普西偌當即就懂了,點了點頭道:“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將此事處理好。”
確定了這個事情,李承乾又問道,“那貿易口岸的事兒,定下來沒有?”
“如今對我們這個貿易口岸最感興趣的是薛延陀、西域諸國、吐蕃、大趙王廷,他們都有跟我們接觸過。”普西偌說道,“不過我們按照殿下的交代,側重點還是放在西域諸國的身上。
還彆說,這西域諸國為了這件事兒,倒也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額?”李承乾有些好奇,問道,“說說,他們花了什麼心思。”
普西偌笑了笑,道:“這事兒讓李侍郎說吧,和西域諸國接洽的是李侍郎。”
他雖然不懂經商,但這家夥卻是懂做官的,既然之前李承乾已經說了更加傾向於西域諸國,那幾乎就是內定了。
這種商業上的談判,他自然要交給商人出身的李勤儉來做。
這可不單單是為了保證大明王廷的最大利益。
更重要的是告訴李承乾,瞧,咱可真的是一心為了大明,絕無私心。
李承乾笑了笑,他當然明白普西偌的意思,當即就看向了李勤儉。
李勤儉見狀,也是立馬躬身說道:“回殿下,西域諸國自認為單以他們某一國的能力無法爭取這唯一的貿易口岸,所以他們商議後決定,集各國之力,共同和我大明共建這一貿易口岸。”
聽李勤儉說完,李承乾笑了笑。
他也沒想到西域諸國會有這樣的想法,不過既然他們真的在考慮這件事兒,那他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不過真要說的話,在包括西域諸國在內,開出籌碼最高的,反而是吐蕃。”普西偌說道,“當時是老臣和吐蕃人接洽的,他們開出的籌碼無疑是最高的。
老臣還記得,當時的吐蕃官員曾說過,隻要貿易口岸選擇和他們合作,每年的交易額保底都有百萬貫打底。
他們甚至願意簽下協議,若是達不到百萬貫的交易額度,他們吐蕃願意補齊。
說實話,老臣當時真被這個數字嚇到了,百萬貫啊,昔日的吐穀渾,年稅都沒這麼高!”
一旁,李勤儉聽到這話,也是有些震撼。
哪怕他不是第一次聽到,但百萬貫啊!
這個數字可比後世幾個小目標要來得更震撼人心!
初唐時期,整個大唐,家財餘有萬貫者都寥寥無幾,就算有,那也是多少代人積累下來的。
這一年百萬貫,如何能不叫他們震驚。
李承乾倒是淡定得很,笑道:“你們啊,上人家當了,本王姑且不問他們願意在這個交易中分配多少比例給糧食。
單就一年百萬貫的交易量,其實真不大。”
“百萬貫還不算大?”普西偌聞言一驚,他甚至都覺得李承乾有些飄了!
什麼家庭啊,百萬貫啊!以貞觀初年六文一鬥的糧食價格,單買糧食的話,那至少也得一千多萬石糧食。
如果用石形容還不夠震撼的話,換成數字,那他娘的是將近二十億斤糧食啊!
就他娘的當大明王廷的人各個都是飯桶,一年一個人得吃一千斤,那他媽都夠幾百萬人吃一年的了!
換句話說,僅僅是和吐蕃一年的交易量,就夠大明王廷所有老百姓,放開肚皮往死了撐,吃他個一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