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趙教授好像在嘗試通過導管進入,微弱改變靜脈的走形。」
「靜脈改道?!」
腔靜脈入徑,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案例驗證。
即使有論文,但也是各自嘗試,沒有形成標準化,對於細節之處也是語焉不詳。
趙原在手術過程中,並沒有前人的經驗作為參考。
不過,他采取的手段靈活變化,展現出了一個外科醫生的膽魄與睿智。
為什麼這個入路沒有被普及?
因為存在太多的變數,沒有其他入路來的直接。
大家開始聚精會神地研究趙原的操作。
年輕的醫生們對介入手術一知半解,但還是看得很投入。
儘管看不懂,但他們從趙原那穩定的操作感受到了,氣場上的壓迫。
介入科的醫生逐漸意識到自己與頂尖高手的差距了。
介入科的興起跟材料和輔助設備密不可分。
當科技遇到瓶頸,終究還是要回歸醫生個人實力。
劃皮包手術沒什麼難度吧,但不同的醫生做,還是有差距的。
有的醫生劃一個皮包,就感染一個,然後,必須要用大量的抗炎藥,用科技與狠活來彌補技術的不足。
但有的醫生劃皮包,根本不存在感染。
日積月累,靠著科技與狠活的醫生,手術質量越來越差;
技術在線的醫生,已經開始考慮怎麼化皮包,安全無痛更加快捷。
技術很重要。
技術好了,在醫療係統可以橫著走。
介入科這幾年這麼吃香,主要是科技進步的紅利。
一些本來技術還可以,但又算不上特彆拔尖的醫生,轉入這個科室,然後成了名家。
而那些專注於傳統手術的醫生,因為錯過了選擇的機會,而變得暗淡了。
所以介入科的醫生其實內心特彆敬重技術紮實的外科醫生。
趙原對心臟手術的理解,已經到了信手拈來的境界。
什麼方法都是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上!
成年人健康的心臟每天大約跳動100,000次,每分鐘供血量大約5升,每小時接近300升。
心臟由四個「房間」組成,上麵的是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麵的是左心室和右心室。
心臟每天的工作就是為其本身和全身各器官提供含有豐富「氧料」的血液。
血液在心臟的四個「房間」流動,有「四扇門」,稱之為「心臟瓣膜」,控製血液流向,四個瓣膜分彆是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
在心臟射血的時候,心臟瓣膜這扇門打開,讓血液按照固定的方向流動;同時,這扇門在心跳間隙關閉,保證血液不會回流。
任何影響瓣膜正常開合的情況,都會給心臟帶來負擔,心臟無法有效的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最需要的地方去。
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控製射入主動脈的血液不會回流到左心室。
主動脈是最主要的大血管,左心室的血液通過主動脈到達全身。
患者有嚴重瓣膜反流,另外主動脈瓣狹窄。文學
如今趙原需要用介入的手法,將人工的瓣膜植入其內,取代病人自身殘缺的瓣膜。
當入口打開的時候,很多人都鬆了口氣。
這種方法隻要選對了通道,接下來就是水到渠成。
介入科的專家發現不對勁之處,「趙教授采用的器械、支架好像都是國產的。」
胸心外科專家也發現端倪,「器械和支架跟常規的不一
樣。應該是他自己做了改良和設計。」
「果然厲害。」
儘管大家都知道器械都是進口的更好,但看到主刀用自己設計或者改造的器材,會更加地欽佩。
不是所有的外科醫生都有能力改造器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