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遇到了趙原。
病人的家屬遠在國內,他們焦急地等待結果。
妻子這麼多年跟丈夫相處的時間很少,她經常會抱怨此事,每次丈夫都說過段時間就申請回國。
然而,作為公司的頂梁柱,每次申請都因為種種原因無疾而終。
妻子雖然一次次失望,但她能理解丈夫。
在國外一方麵是為了掙錢,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集體需要他。
常規治療方式為彈簧圈栓塞+支架。
支架的作用是阻擋彈簧圈疝入血管內。
但應用支架輔助治療後,患者需在術中應用負荷量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術後出血風險大,嚴重影響後續治療,圍手術期增加巨大風險。
趙原采用雙導管技術栓塞動脈瘤。
雙微導管輔助技術,即將兩根微導管同時置放於動脈瘤腔內,通過這兩根微導管交替送入彈簧圈,觀察彈簧圈穩定後再進行解脫。
這種技術應用嫻熟,可以最大程度上替代支架作用填塞動脈瘤,避免術後長期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但對技術操作過程中的要求很高。
隨著手術推進,趙原利用標誌性的筷子手法,應用兩根微導管在動脈瘤腔內分彆輸送彈簧圈,在動脈瘤內形成非常穩定的3d結構。
能看懂手術難度係數的醫生,不在少數!
但真正知道實踐起來多麼複雜,現場則是寥寥無幾。
兩根微導管到達瘤腔內,分彆置於動脈瘤中部和瘤頸處。
然後,先是瘤頸處微導管輸送6x18彈簧圈調整後成籃,穩定後暫不解脫。
瘤體中部微導管輸送,依次填入3x6、2x6、2x4、15x3、15x2、1x3共計6枚彈簧圈,實現致密栓塞動脈瘤,再解脫6x18成籃圈。
這樣交互編織的彈簧圈,最大的優勢就是穩定性強,不需要應用支架就能解決彈簧圈的穩定性。
術後既不需要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又減少了支架的昂貴花費。
造影,見動脈瘤未再顯影。
瘤腔完全閉塞!
載瘤動脈暢通!
手術並沒有結束。
患者的肺水腫症狀還在。
但拆除了顱內的炸彈,肺水腫的問題變得輕而易舉。
“難怪趙原會先拆炸彈,他對自己的手術有信心,知道四十分鐘之內,可以解決顱腦部分的戰鬥。而四十分鐘通過藥物完全可以控製肺水腫帶來的致命傷害。”
“四十分鐘,這個速度,國內有幾個人能辦到?”
神經外科主任和急診外科主任麵對趙原眼花繚亂的操作,已是心服口服。
趙原選擇的策略,跟他們截然相反。
他們的策略是先解決肺水腫,讓體征正常,然後再處理動脈瘤。
但趙原是先處理動脈瘤再處理肺水腫。
隻能說大神的世界,凡人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