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出入量?”
“出1300,尿量900;入1500!”
“生命狀態?”
“狀態平穩!”
終於到最關鍵的階段了!
同樣的病情,不同的醫生做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手術完成後,沒過幾年又複發了,很多人就說,外科手術不靠譜,治標不治本。
還有人說,患者的個體差異,生活習慣不同,再加上一些專業術語。
個體差異對手術肯定會有不一樣的關係。
但外科手術無法治標,有失偏頗,有一棒子打死一群人的嫌疑。
同樣的手術,不同水平的外科醫生做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心室重建技術,很多人都會,但最終的效果天差地彆。
就跟給車補漆一樣,有些師父能做出跟原廠沒啥區彆的漆麵,但有些師父能讓車硬生生地增圍兩厘米的厚度。
補漆可不是刷顏料那麼簡單,跟小雨傘一樣,看上去大差不差,但厚了那麼多,能得勁嗎?
“你們都過來感受一下,我下刀的位置,回去之後要練習一下。”
四個助手陸續上來感受。
近距離的指導對他們太有意義了。
摸過豬,距離吃豬肉還遠嗎?
趙原從不藏私,使得天華的教學體係,有不錯的氛圍。
很多醫院的主刀醫生沒有這麼開闊的胸襟,生怕教會了學生,餓死了師父,等快到退休前,才會將自己的硬功夫傳給繼承人。
但天華的主刀醫生,巴不得學生早點出師。
因為趙原不僅言傳身教,還設立了一個名師獎。
出師的學生越多,獎勵越高。
手術中關鍵環節的下刀位,屬於經驗堆積起來的財富,不是教科書上就能學到的,更是很多主刀醫生的不傳之秘。
觀察室的青年醫生們都快瘋了,心裡太好奇,那個位置究竟是什麼位置,手感究竟是什麼樣的。
不親自去摸一下,真的一輩子都找不到。
在高難度手術中,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這就像是修仙裡的同門師兄弟,為什麼同樣的功法,弟子有高下之分,天賦有點關係,但很可能是師父在暗中有偏心,私下教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趙原今天用的手法有點像是江老院士的手法。”
“我覺得不太像,更像是他自己的風格。”
“他早就形成自己的手術體係了。”
當支架送入關鍵位置,趙原鬆了口氣。
這台四個小時的手術終於完成了。
有人會質疑,為什麼不用機器人手術,又或者不用介入手術?
病人的情況不一樣,需要達到的目標不一樣。
儘管現在外科醫生和病人都追求微創手術,因為對病人帶來的傷害最小。
但必須得承認,因為小創傷手術還是沒那麼穩定。
張雅的手術目的不僅是解決隱患,還要讓心臟變得更加強大,適應職業運動員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