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崇政殿西,邇英閣。
自禫除日後,視朝之製雖然尚未恢複,但不論是中書,亦或者是太後,都沒忘記對小皇帝的培養。
凡雙日,李傑都會在崇政殿西邊的邇英閣聽講。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今天講學的是魯宗道,為了今天的講學,他可是籌備已久,特地挑了《論語中的名篇。
抑揚頓挫的念完這一段後,魯宗道語氣微頓。
“官家可知此句之意?”
李傑直言道:“先生這是在考我嗎?”
“嗯。”
魯宗道倒是毫不客氣,直接承認了這一點,凡事自有規製,在課堂上,他是老師,官家即便貴為天子,亦是學生。
先生問學生,自是應當。
“此篇乃是《論語中的為政篇,宛丘候子張問至聖先師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
“至聖先師答曰,殷商之禮源於夏,其中既有損,亦有增,哪些增,哪些損,皆是有跡可循。
同理,周源於殷。
以殷、周為鑒,雖百世,亦可知也。”
聽到這個回答,魯宗道心裡很滿意,官家的學問愈發精進了,不過,他臉上卻沒有表露分毫,依然板著一張臉。
“官家自己可有所得?”
讀書?
何謂讀書?
隻知其義,不知其理,是為死讀書。
真正的讀書應該是通其意,曉其理,然後熟練的運用到生活之中。
如此方才算得上真正的讀書人!
李傑故作沉吟,片刻後答道。
“先生,我覺得此篇和《唐書·魏鄭公征傳中的一句話道理相似。”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好!”
魯宗道撫掌讚道:“官家能通此節,可謂進學矣!”
這句話是魯宗道發自內心的感歎,能將《論語和《唐書相連,說明官家已然貫通這兩本書。
第(1/3)頁
第(2/3)頁
並且,還不是普通的純熟,而是真正的通曉。
此時,魯宗道不由回想起已故王司諫王禹偁的一句話。
‘自古君臣相得,皆如魚之有水。’
如今,他頗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老師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生?
一點就透,舉一反三的學生!
魯宗道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寄養在外祖母家,舅舅們對他很是輕視,幸得外祖母的培養,他有了讀書的機會。
幼時的遭遇讓他讀書愈發的刻苦,在他的仕途當中,有一個人是不能忽視的。
戚綸,他人生中的伯樂。
正因為戚綸,魯宗道有機會結識了名臣王禹偁。
戚綸和王禹偁皆是太平興國八年的進士,是同年
如果說戚綸是魯宗道的伯樂,王禹偁便是魯宗道的‘偶像’,他敢於直諫的風格大多是學自王禹偁。
“官家對變與不變,是如何看待的?”
半晌,魯宗道問出了準備許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