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禧末年,朝堂之上不僅是丁寇之爭,劉娥也趁著真宗重病期間,攫取更多的權力。
因此,張綸的建言也就沒了下文。
不過,雖然沒有朝廷的撥款支持,但張綸並沒有徹底放棄修堤一事。
準確來說,修堤最初的建議是範仲淹提的,當時,張綸是範仲淹的上官。
並且,張綸很欣賞範仲淹的才華,即便朝廷沒有撥款,地方上的非議也多。
但張綸仍然力排眾議,支持範仲淹修堤。
少頃。
劉娥壓下了心中的不悅,掃了一眼台下的眾臣。
“官家提及張綸,此人確實頗有實乾,諸卿覺得張綸能否勝任此事?”
台下。
丁謂腦中急轉,仔細分析著太後的心思。
太後攬權的意圖,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官家此次當著眾臣的麵,親自建言,這是從前沒有發生過的事。
其中,是不是暗藏糾葛?
官家是否想儘快親政?
丁謂位列中書,宰執天下,這一點,他不得不考慮。
尤其是太後剛剛特地多看了他一眼,太後明顯是讓他發表意見。
可他暫時還沒弄清楚太後是什麼意思。
太後到底是支持官家的提議?
亦或是拒絕?
就在這時,一旁的王曾倒是率先表態。
“天禧末年,張綸曾建言修泰州堤一事,那份上書,臣曾經看過,其中條理分明,頗有可取之處。
另,張綸長期主政於江淮之地,對蘇湖秀三州的環境亦是頗為熟悉。”
雖然王曾沒有明確表明張綸能否勝任,但他話裡話外的意思,無不昭示著,張綸是一個很好的人選。
其實,對於李傑的提議,王曾心裡也是很吃驚的。
全國的官員那麼多,縱使王曾位列參政,也無法記住那麼多的人名。
第(1/3)頁
第(2/3)頁
剛剛他的腦海中閃過了許多人的名字。
可張綸卻不在其列。
直到官家提到張綸的名字,王曾才猛然想起這個人選。
張綸吃虧就吃虧在出身上,以蔭補入仕,縱觀北宋一朝,雖然以蔭補官員的人數占到了將近三分之一。
但侍從官(可以理解為重要大臣)以上的,基本都是科舉出身,而且大半都是進士科出身。
而王曾更是科舉中的佼佼者,連中省試、殿試第一,並且他的嶽父又是朝廷宰輔,平時裡結交的都是名儒大臣。
似張綸這樣蔭補入仕,且長期於地方任官的官員,他一時間想不起來也很正常。
連張綸這樣的人,王曾都沒什麼印象,更不用提範仲淹了。
雖然範仲淹是大中祥符八年的進士,但和他的同年蔡齊、王舉正等人相比,範仲淹並不出彩,也無顯赫的家世。
甚至,論知名度,範仲淹也比不過大中祥符八年被賜同學究出身的種世雍。
種世雍雖然沒什麼才華,但架不住人家有一個好叔叔,知名的隱士種放。
(提種世雍估計大家不知道,但種世衡大家應該會聽說過)
聽完王曾的發言,劉娥默默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