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雄州,又名瓦橋關。
後周顯德年間,周世宗揮師北上,僅僅四十二天,便兵不血刃,連取三關二州。
三關,即瓦橋關(雄州)、益津關(霸州)、淤口關(信安軍)。
雄州、霸州、信安防線以北,地勢日趨抬升,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山中關隘多為契丹南下的衝要之地。
唐以前,曆朝皆是以山中長城為防禦圈,拒胡人於塞北。
然而,自石敬瑭割讓燕雲之地後,燕山周圍的要塞儘入契丹人之手,自此,戰略的主動權也就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自宋太祖起,宋朝曆代皇帝無不希望收複幽雲之地。
隻可惜,大宋戰神兩次北伐,儘皆失敗,慘烈的代價,也讓宋朝君臣明白,幽雲之地不是那麼好收複的。
而後,宋朝君臣的注意力便放到了雄州、霸州、信安防線上,轉攻為守,以拒馬河為界,在山腳的平原地區修建了一道‘水長城’。
雖然修建‘水長城’的代價很大,但不得不承認,‘水長城’確實是有效果的。
憑借水塘之險,可以有效的降低契丹騎兵的機動性。
五月二十三日。
契丹大軍兵臨瓦橋關,旌旗招展,放眼望去,浩浩乎不知其遠也。
雄州城牆上,張昭遠望著浩浩蕩蕩的契丹大軍,眼中不禁露出幾分憂色。
契丹人是有備而來啊!
看看那些成建製的攻城器械,說明契丹人並不是準備薅一把羊毛就走。
張昭遠是宋初大將張凝之子,張凝是太宗的潛邸舊臣之一,素有驍勇。
景德年間,遼軍南下,張凝父子和楊延昭為先鋒,各領精兵分守地方,此戰中,張凝部大勝遼軍,繳獲契丹兵馬器物數以萬計。
戰後,張凝因功獲封殿前都虞侯。(殿前司統兵官,僅次於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
作為名將之子,張昭遠亦是不墜將門子弟風範,勇武過人,曆有戰功,是邊地知名的將領之一。
(ps:宋朝重文輕武是不假,不過宋朝君臣也不是傻瓜蛋,似雄州這等邊防重鎮,曆任知州基本都是武臣,自建隆二年(961)到宣和六年(1124),雄州52任知州中,武臣49人,文臣2人,1人文武不祥)
“將軍,有令使入城!”
就在張昭遠暗思該如何禦敵之時,一名親兵匆匆跑到塔樓。
“何人傳信?”
親兵道:“是小楊將軍。”
小楊將軍?
前線之中,能稱之為小楊將軍的,唯有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一人。
“走!”
言罷,張昭遠抬起步子,徑直向著城中官衙疾行而去。
第(1/3)頁
第(2/3)頁
不一會兒,他便看到了故人之後。
“見過將軍!”
知州,雖然是文臣編製,但張昭遠仍是喜歡旁人稱他為將軍,這一點,楊文廣當然是知道的。
“總帥有何使令?”
張昭遠擺了擺手,示意楊文廣無需多禮。
軍情緊急,此刻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王德用打算如何破敵。
契丹人來勢洶洶,據探馬回報,城外的大軍至少有十萬之數,而且,霸州下屬的永清縣已被契丹人占領。
永清,雖然不是戰略要地,但占據了永清,也就意味著切斷了霸州和雄州的聯線。
如果契丹另一路大軍在渡過了禦河,其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總帥有令,命將軍於未時末(下午三點),率軍出城突襲契丹大營!”
此話一出,張昭遠心中巨震。
如果傳信的人不是楊文廣,他多半會當場發飆,直接命親兵將其拿下。
城外十幾萬契丹大軍難道是擺設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