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手中的地圖,李言腦海中泛起了種種推測。
他知道這張地圖肯定是齊景烘經過仔細確定後才繪製出來的,同時,他對這張地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且李言還注意到,凡是沒有打叉的紅點,要麼那裡就是一處一流宗門所在,要麼就是某些靠近大宗的小宗門、小世家。
這些地方就是元嬰修士過去也是要小心,稍不留神就會被其他高階修士發現。
“這張地圖還有九處地方沒有標上紅叉,應該就是齊景烘未去過、或未得手的地方了。
這裡哪怕就是其中有一處會存有銀色紙張,對我來說也是最好的結果。”
一時間,李言就這樣站在原地目光不斷閃爍。
有了這幅地圖後,可比從布羅那裡得到的消息要更有把握了,但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貪心,能得到一張就不錯了,有就是比沒有的強。
他其實現在都想立即動身前往了,直至過了好大一會後,李言終是長長籲出一口氣,讓自己翻騰的心緒平靜了下來。
“現在還不能過去,這一次因魔修之事,各大宗門防守嚴密程度至少提高了數倍,此時並不是最佳時機。
且我還有不少功法都連小成都未達到,此事本就是以盜取為主,一旦被人發現,必定是要與人交手的。
如今我的實力還有些跟不上,至少要做到哪怕是打不過,也能順利逃脫的可能,且不留下任何把柄。
拿到銀色紙張雖急,前提是必須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我寧願得不到,也不能這樣魯莽行事。
此事一旦敗露,銀色紙張一事必將引起眾多元嬰修士注意,那樣一來,‘不死冥鳳’精血的秘密暴露的可能性就會大增。
而且,我出手搶奪之事宗門這邊也不好解釋了……”
李言在心中不停盤算,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同時,他能判斷出齊景烘也存在同樣的心思,就是想保留自己發現的秘密,畫出這張地圖無非就是想準確行事,目標更加有針對性。
李言的猜測基本和事實相差無幾。
在與魔族大戰後不久,齊景烘一次在去十步院辦事途中,無意間擊殺了一位不長眼的修士。
對於這種築基小修士的儲物袋,他自是不會看上眼的,隨手一擊之下,對方肉身就化成了一片虛無。
但作為一名修士都會有個習慣,就是無論對方身份如何高低,通常都會打開他的儲物袋查看。
因為小修士也有大機緣的道理,可在修仙界比比皆是。
齊景烘隻是隨意將袋中東西一抖,就落了一地,看了一眼後,根本沒有什麼讓他覺得驚疑的,於是對著地上就是一拳擊下。
他這一擊,連同那隻儲物袋刹那間都被震得粉碎,可單獨有一頁銀色紙張卻飄了出來,這讓齊景烘就是一愣。
他隨手一擊威力有多強,自己當然無比的清楚,就是一座大山也能輕易化成一堆齏粉。
他在驚疑之中,便將那張銀色紙張攝入手中,用神識細細觀察起來,但看了一會後根本沒有看出任何頭緒。
隻是心中隱隱覺得這張銀紙不凡,當時因著急有事要處理,便將這一頁銀紙收了起來。
待他數日後從十步院辦飛出,在回去的路上就記起了這件事,於是尋了個地方開始細細研究起這頁銀紙來。
隨著他的研究深入,讓齊景烘越發的驚奇起來,他不但用了諸多手段未能發現銀紙中的秘密,竟然就連損毀其分毫也是根本做不到。
不過,最終由於他修煉“元陽功”功法特殊,丹田中已修煉出純陽之火,在用此火煆燒銀紙時,他感應到了一股令他心悸的力量隱含其中。
這讓當時的齊景烘就是一驚,能讓他都心驚的力量,那是何等的威力,於是越發想弄清銀紙的秘密了。
之後,當他哪怕是持續煆燒了月餘時間,那頁銀紙再無任何進一步變化。
如此的結果,齊景烘雖然覺得氣餒,但也越發知道此物絕對就是一件至寶了。
由於這頁銀紙出現在了一名小築基修士身上,他也能大概推測出還沒有被其他元嬰修士注意到此物。
可能就連金丹修士也沒有幾人知道這銀紙中的秘密,否則那小修士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那還輪到他來巧遇。
既然這是一張銀紙,齊景烘覺得被煉製成這樣的形狀,說明可能還有類似這樣的其他銀紙存在。
於是待他回到“火雲宗”後,立即暗中下令給門中幾名親信弟子,讓他們秘密調查銀色紙張的消息。
終是在四年後,他收到了一則弟子傳回來的回報。
言明銀紙在十多年前在淨土宗的北冥鎮妖塔二層出現過中,當時還有許多修士因此而爭搶過。
而且出現的銀色紙張的數量大約是十張左右。
得到這條消息後,齊景烘當下大喜過望,他在這四年中同樣沒閒著,而是動用了更多的手段來研究這張銀紙。
但無論是用各種毒液侵蝕,還是放入地火淬煉年餘時間,或是借用宗門上古大陣祭煉等等,那頁銀色紙張絲毫沒有半點變化。
他這時已大概有了定論,這張銀紙是超出他修為不知幾倍修士煉製的寶物,珍貴程度大大超出他的想象。
於是,在得到門中弟子回報的消息後,齊景烘決定接下來的事情就由他親自出手去尋找了。
以他一位元嬰修士的手段,即便是此事過去了十多年,但他還是在曆經三年後,將銀色紙張出現的事情還原了七八成之多,最後還繪製出了一份地圖。
同時,當初那段時間進出北冥鎮妖塔的二層不少修士的名字,也都被他找了出來。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這張地圖上都還標有淨土宗名字的,隻是後來被他給抹除了。
原因就是當初得到的消息中,淨土宗也是有幾名和尚參與了搶奪銀色紙張。
於是,齊景烘就曾借故去過淨土宗小住了一段時間,表麵上與幾位羅漢講道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