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植桐是堅決不承認自己釣魚上癮的。
釣魚佬瞅見啥像是在甩杆釣魚,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麵挖土采個樣,愣是被說成甩杆,感情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麵發現小水坑了,是吧?
唐植桐自認還沒到那程度,甩兩杆無非是想放鬆一下。
兩個人,卻隻有一根魚竿,唐植桐沒有去買,而是跟傳達的高大爺借了一根竹竿。
無論是店裡賣的魚竿,還是什刹海兜售的魚竿,都是適用於成人的,對王敬民這樣的小朋友來說,使用體驗不夠友好。
“今天先湊合湊合,回頭我幫你做一根。”唐植桐選了一根小點竹竿,跟小舅子說道。
“嗯嗯,行。不過,姐夫,你還會做魚竿?”王敬民當然樂意了,但同樣有“一點點”懷疑。
“怎麼了?你姐夫會做魚竿不好嗎?”唐植桐說這話的時候略微有些自得,因為自己真的會。
“好,好!那我要個趁手的!”王敬民高興地直拍手。
“行,坐穩了,咱們去什刹海。”將馬紮子掛在車把上,唐植桐邁上自行車,然後讓小舅子爬上自行車後座坐好,腳勾上踏板,用力一踩,起步。
唐植桐說自己會做魚竿還真不是糊弄孩子,而是真的會做。
農村出身的孩子,但凡家鄉有水、有魚,大部分都會盤算著去甩兩杆,樂趣占一小半,更多的是為了補貼一下家裡的飲食,加個肉菜。
然而那時候家裡窮,父母肯定不會給買魚竿的,要麼找根小木棍、竹竿瞎吉爾湊合一下,要麼就自己做。
所謂自己做,也是用竹竿,什麼碳纖維就彆想了,那玩意是工業化大盛後的產物。
竹竿有很多種,但小老百姓不怎麼挑,隻要長短、粗細人揮舞起來順手即可。
鮮竹竿需要自然乾燥到七八成的樣子才能動刀。
先是用銼刀、砂紙對竹節一點點的打磨,接下來要校直,彎的地方要放在蠟燭或者煤油燈加熱,同樣還是得一點點的來,非常考驗耐心。
校直完畢後不能直接使用,還得用繩子拴住兩頭,竹稍掛在房梁上,竹尾下方掛一重物,以圖魚竿更加筆直、俊俏。
這樣掛上兩個來月,就能拿出去顯擺了。
由於小孩子沒錢,竹節處會留有校直時灼燒後的黑色印跡,大部分小孩子就那麼帶著做裝飾。
如果是店家出售的話,會控製火烤的時間和溫度,爭取不留下痕跡。
即便留下,也要用砂紙洗洗打磨掉,在懸掛快大成的時候再刷上兩遍清漆。
因為成人身高的緣故,不少人會嫌整根的魚竿太長,為了適應市場,店家往往會在清漆乾透後將魚竿截成適當的大小,然後用黃銅做個連接套,既解決了長度問題,看上去也美觀,更能賣個好價。
唐植桐買的這根魚竿就是這樣的。
來到什刹海,唐植桐先領著王敬民去買魚線、魚鉤、魚浮。
這年頭,釣魚佬對裝備不怎麼講究,其實是想講究也講究不起來,各種複合材料還沒有發展起來,隻能用現有的湊合一下。
眼下最低檔的魚線是棉線或者麻線,稍微高檔一點會用補鞋匠用的尼龍線,最高檔的是一種傳統工藝製成的天蠶漁絲。
這種魚線的來源是樟蠶,學名四黑目天蠶蛾,用其絲腺拉製的纖維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