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屯便算了,生地劃出來,讓這些新來的去墾荒。”
薑誠正說著,楊玉成和嚴子文先後進了門,對著二人示意落座,又將目光投向楊洪義,“四叔,延吉那邊不是一直在搞朝族墾荒嗎?”
“這項工作的進展怎樣?”
一下被點到名了,楊洪義頓時有點慌了神。
“我,我這……”
眼看對方這言辭閃爍,薑誠頓時臉一沉,“怎麼,有問題嗎?”
楊洪義垂下眼瞼思索了大約一分鐘,才是咬著後牙:“是——有點問題!你倆甭瞪我啊,成成……不墨跡,老實說!”
“薑爺啊,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對登記在冊的朝族又進行了一次排查,我發現了,朝族人口流失了不少。”
“因為年中時候登記造冊的時候,光延吉一地的朝族就接近八千人;可後來發現,竟然隻剩下不到四千人了。”
又是人口流失問題?薑誠追問著才知道,原來除了因為先前土地鬥爭的問題,在西伯利亞戰事剛剛開打之後,有不少朝族竟被小日本子騙走當兵去了。
另外,因為北遣軍大批離開朝鮮的關係,當地居民跟小鬼子矛盾少了很多,部份朝族還選擇回鄉去了。
“也就是說,壓根沒那麼多人了?”
薑誠笑了笑,“行啊,也算大浪淘沙,願意在吉林討生活的,也就留下來了——”
海如鬆茫然相顧兩人,抓抓頭皮道:“飛瀾,我感覺這是好事啊?延吉的朝族走了,不正好給外來戶們騰地方嗎?”
薑誠搖頭一笑。
他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要人口引入,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的居民結構。
就比如一個城市,假設全是外來戶,那麼想管好這個城市的難度就很大。
所以,常駐居民和流動人口的比例,就要把握一個度……短期之內,人口結構不適合發生大的改變。
另外還有個問題,就是外來戶的適應能力。
與高度文明發展的近現代不同,民國年代的各種條件還是有限——
氣候,生活習慣等等,也不太適合發生太大改變;朝族雖然相對於東北也是外來戶,可他們畢竟比中原人熟悉東北的地形地貌,且更容易適應延吉和龍圖們琿春這些邊地——
之所以要把流動到吉林的首批中原人安排在四平長春等地,薑誠就是出於這些地方本地人更多,氣候環境什麼的也相對於邊地更溫和些,不會讓這些千裡迢迢的外地人,存在更大的不適應。
“延吉根本不適合安排中原人啊!”
楊洪義替薑誠開了口,為自家義兄把情況解釋了一番,緊接著又道,“延吉在攆走日本人之後,本地的住戶基本是中朝混合……”
“現在朝族人流失了大半,墾荒怕是有難度。”(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