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聽音婉寧頓時明白張太太的意思了,於是婉寧就對蘇嬤嬤恭敬地道:“婆婆的意思,我明白了,還請嬤嬤回去稟告婆婆,就說,我定不會讓婆婆失望的。”
蘇嬤嬤笑容更深了些:“那大奶奶您就安心歇著,我也就告辭了。”婉寧送蘇嬤嬤出去,等蘇嬤嬤走了,婉寧才回到屋內,杏兒已經對婉寧道:“姑娘,太太送了一百兩銀子過來呢。”
婉寧在秦家時候,一個月隻有二兩銀子月例,年節時候,還會有些額外的零花錢,但也不多,算下來一年也隻有三十來兩銀子。這會兒,張太太一送就是一百兩,比婉寧在秦家三年的銀子還要多。
婉寧隻嗯了一聲,就對杏兒道:“把銀子收起來吧,以後這院子裡的賬目,都要我過目。”
杏兒歡喜地應了,梨兒聽到婉寧的吩咐,唇張了張,有些後悔自己沒有早早和婉寧多說上幾句,畢竟婉寧這交代,就是要杏兒管這院子裡的賬,雖說這院子裡的賬也沒有多少銀子,但管著事兒,總比沒有管著事兒要好。
這陪嫁丫鬟再差,難道還能差過做三等丫鬟嗎?梨兒又想起自己娘的話,這關了門,院子裡麵就是單獨的天地,誰還去管外麵說什麼。
這麼一想,梨兒也變得熱切多了,對婉寧笑著道:“大爺那裡,可要送些什麼東西去?大奶奶,這會兒,您和大爺是夫妻了,這日子,也要好好地過下去才是。”
是,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這日子,都要好好地過下去才是。但婉寧也隻笑了笑,就對梨兒道:“你去傳晚飯吧,我今兒,想要好好地歇一歇。”
那賢良懂事的張家大奶奶,就從明日開始吧,今日,婉寧想歇一歇。梨兒立即應是,眾人各自去忙碌,婉寧這才坐下來,拿起放在那的針線繼續做著,這要萬一遇到個什麼事兒,這也是一門手藝。
蘇嬤嬤和張太太回稟時候,婉寧的動作神情,都說得清清楚楚,張太太閉著眼,聽完才睜開眼:“你說,事兒,怎麼就到了這一步。”
“太太您是在為大爺懸心。”蘇嬤嬤上前一步,給張太太輕輕捶著,聲音也變得低低的。
“我是做娘的人,總希望我的兒子能好好的,張家養他們一輩子不難,但看著兒子這樣頹廢下去,我的心啊,總是難受。”也隻有對著蘇嬤嬤,張太太才能把心裡的話給說出口。蘇嬤嬤悄聲安慰著:“我瞧這大奶奶,雖年輕,但行事,還是沒有那麼怯弱。”說著,蘇嬤嬤的聲音更低了:“雖說是個庶出,姨娘也不得寵,但秦家的家教擺在那呢,太太您慢慢教著,不會比那位大小姐差的。”
提到秦家大小姐,張太太這口氣就要上不來了,偏生這事兒,是自家答應秦家換人的,於是張太太隻能扯著帕子:“那個孩子,我也見過好幾麵,覺得很不錯呢,誰曉得這邊剛沒了指望,她那頭就,和吳家定下了。”
“太太,這話我就要駁回了。”蘇嬤嬤曉得張太太這話什麼意思,急忙阻止張太太再往下說。張太太也慘然一笑:“是,我也曉得,一個深閨女子,哪裡能和外男有什麼見麵的機會,想來,那人,也是恨你大爺。”
見張太太沒有把那過頭話說下去,蘇嬤嬤這才鬆了口氣:“太太,個人自有個人的福氣,我們這位大奶奶,指不定會更好。”
“你和那些下人們說說,可不許在大奶奶跟前做出什麼樣子來。”張太太又叮囑一句,按說,婉寧初進門這一日,該讓下人們來拜見大奶奶,但這一步,張尚書說不必了,說家裡就隻有這麼幾個人,那些外頭的下人們也不用見到主母。
張太太是曉得丈夫嫌棄長子,才連這一步都省了,但張太太也隻能應下。這會兒蘇嬤嬤聽張太太特地叮囑一句,已經笑著道:“您放心,這樣的事兒啊,我不會忘記的。”
“還好有你。”張太太說完就笑了:“我也沒想到,明明孩子都是從我肚子裡生出來的,偏偏他們兄弟兩個,卻隻是麵和心不和。”
蘇嬤嬤當然曉得症結在哪裡,但蘇嬤嬤怎麼敢說出口?這事兒,都是張尚書做的,人家養兒子,要的是兄弟齊心,畢竟上陣還要親兄弟呢。
張尚書卻和彆人不一樣,說以後兒子們都是要做官的,這官場上瞬息萬變,若家裡麵樣樣都讓著,等出去官場,必定會出亂子。
因此張尚書養兒子,隻把他們當做對手來養,這日子一長,張青竹又如此出色,自然張玉竹心中就有無數不滿,雖然礙於長幼有序,張玉竹什麼都沒說,但張青竹摔斷了腿,張玉竹比外人還要歡喜,就讓蘇嬤嬤在心中歎氣。
這會兒聽到張太太這樣說,蘇嬤嬤隻能笑著安慰:“總是親兄弟,那點齟齬算不上什麼。”
張太太也曉得蘇嬤嬤這是安慰自己,淡淡一笑並沒有再說什麼,蘇嬤嬤這就吩咐人傳晚飯。
婉寧用完晚飯,想到張清竹還在書房裡麵,看在張太太那一百兩銀子份上,婉寧讓杏兒去廚房要了碗百合蓮子粥,帶著杏兒送去書房。
杏兒巴不得婉寧和張青竹多親近親近,這一路上就對婉寧說東說西,婉寧等轉過一個拐角才對杏兒道:“你多大了?”
杏兒啊了一聲,接著杏兒就笑了:“姑娘,我今年十四了,原先是在三姑娘房裡麵做灑掃的,我娘呢,是太太的陪嫁丫鬟。”
“這是在張家,以後,就不用叫我姑娘。”婉寧聽到杏兒比自己還小一歲,不由有些吃驚,按說,自己的年齡,陪嫁丫鬟該挑比自己大一兩歲的才是,穩重,也好使喚。
但婉寧很快收起心中的思緒,隻這樣吩咐。杏兒嗯了一聲,看著麵前的院子:“書房到了。”
婉寧這才從杏兒手中接過那碗粥,緩步走進院子。院子內有兩個小廝,看到婉寧,小廝急忙上前行禮:“給大奶奶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