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龍的山勢巍峨雄壯,出昆侖山向東,南山、中嶽綿延縱橫,眾山環擁相抱,形成一係列進龍、福龍佳地。山側之西水入龍門府西河,山側之東水入幽州東流至海。北邙山就是南山餘脈,故而風水極佳,引得曆代帝王將相在此修築陵寢。
如果將北龍看作一條走江入海的巨龍,那麼龍尾在昆侖,龍首在東海之濱的渤海府,五行山是逆鱗,帝京城剛好是點睛位置。
如果說帝京城是為北龍的龍眼,那麼皇城就是瞳孔。將帝京城外兩道合圍圈的山水靈氣儘數彙聚於此。以此構建大陣,若能完全開啟,便是仙人也無法抵禦大陣的磅礴威力,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過這陣法也有缺陷,隻能阻擋與天道生出感應之人,也就是天人才會受到大陣的限製,其他人則不受限製。
再有就是龍脈與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若是王朝鼎盛之時,龍氣雄壯,便是天仙下凡,也不得造次,可到了王朝末年,龍氣衰微,便處處漏風,對於長生之人的束縛也沒有那麼大,最起碼不能讓一位長生之人束手待擒。
到了如今,北龍也頹勢儘顯,朝廷曾邀請會集道門三道百餘位真人、大真人共同堪輿,得出一個結論,北龍是世上最後一龍,北龍之後,再無龍脈一說。自祖龍而始的皇帝之位,隻怕是由此而終。
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大變也,不過大玄皇室若能應對得當,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天下百姓之優禮,跳出曆代皇室天家身死族滅之怪圈,也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到了那時候,皇室這棵大樹尚且自身難保,那麼起源於曆代皇室、依附於曆代皇室的宦官們自然也一同步入消亡。
正是君以此興,必以此亡,此乃天道正理。
第(2/3)頁
第(3/3)頁
不過在此之前,宦官們仍舊可以苟延殘喘,隻要不離開帝京,就能長生不死。傳說在宮城深處還有幾尊已經活了兩百多年的老妖怪,乃是前朝舊人,雖然已經行將朽木,如同活死人,但一身修為深不可測,隻要在宮城內部,哪怕是對上了仙人,也有一戰之力。
這也是大玄皇室違背祖宗決定重新啟用宦官的原因之一。
長生仙人,地位尊崇,都是三教首腦,哪裡肯為奴為仆?可這些老宦官不同,他們以龍氣為食,才能勉強不死,苟且偷生,而龍氣卻握在皇帝手中,那麼這些老宦官無論境界修為如何深不可測,都要聽從皇帝號令,護衛皇帝安全,對於皇帝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北龍陷入頹勢之後,帝京大陣也隨之一日不如一日,已然如同王朝末年,龍氣衰微,處處漏風,最起碼不能讓一位長生仙人束手待擒。
雖然道門勸慰過皇室,這隻是龍脈龍氣自身頹勢,與王朝國運並無相乾,國運自此由顯轉隱,日後再無術士望氣便可判斷國運走勢的說法,但皇室仍舊憂心忡忡,在大陣逐漸失效的情況下,這些宦官就變得愈發重要起來。
再有一點,宦官這個群體也不肯坐以待斃。
就好似酷吏,皇帝用酷吏打擊敵人,然後再將酷吏一扔,所有黑鍋都是酷吏的。可酷吏也不是傻的,不想被皇帝拋棄,於是會想儘辦法使得皇帝焦慮,讓皇帝認為自己處於危機之中,鼓動皇帝興起大案,於是他們又有了用武之地,比如戾太子之事。
宦官們的心態也是一樣的,眼看著朝廷削減、廢除宦官大局已定,許多年老宦官們心急如焚。於是宦官們玩了一出釣魚的把戲。
當時天下大局初定,人心不穩,暗流湧動。部分儒門勢力對於新朝仍舊懷有抵抗的態度,尤其是大玄朝廷的丈量天下田地、清退隱田、攤丁入畝等新政,嚴重損害了這些靠著土地吃飯的傳統士紳的利益。
宦官們察覺到士紳的態度,派人潛入其中,偽裝成激進的儒門弟子暗中串聯,陰蓄死士,在太宗年間發動叛亂,攻打皇城,甚至朝中大臣也有響應。
這讓太宗皇帝始料不及,而在這個時候,道門正與佛門激戰,甚至已經歸順大玄的儒門勢力也被牽扯在西域戰場上,情況頗為危急。
就在此時,宦官們表現出了極高的忠誠,不顧自身安危,護衛天子,死傷無數,最終成功鎮壓了這場叛亂。
此舉自然贏得了太宗皇帝的認可,雖然沒有公然重設二十四衙門,讓宦官乾政,但也不再削減打壓宦官,使得宣徽院一直延續至今。
至於此中內幕,則是到了本朝高宗年間才逐漸被人知曉,此時太宗皇帝已經不在人世,也無所謂欺君,關鍵是皇室離不開宦官,於是便不了了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