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正所謂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這一套招數,道門用了不止一次,甚至可以追溯到玄聖時代,算不得什麼秘密。很多人都清楚其中的套路,隻是身在局中,就不是那麼好分辨了,畢竟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就算能夠分辨,也未必能夠反抗。
這就像當年的“推恩令”,號稱什麼無解陽謀。其實關鍵不在於“推恩令”,而在於中央朝廷的強大實力。
若要說得詳細一點,其實是自白帝到武帝足足四代人的不斷耕耘努力,一點點突破諸侯國的底線,最終水滴石穿,完成千古偉業。
其實還要算上祖龍,先是祖龍推行郡縣製,把自上古人皇時代形成的、如同天理一般的諸侯權威瓦解,強行集權,雖然祖龍最終被反噬,但基礎已經打下了。白帝在立國之初,不得不妥協,走郡國並行的路子,不過解決了強大的異姓王。接下來白帝的皇後又解決了一大批龍子龍孫,文帝將最大的齊國一分為六,景帝更是打贏了七國之亂,其中夾雜著各種官職改革、解決功臣集團等等,直到武帝時代,憑借對外戰爭勝利的巨大威望,這才成功推行了推恩令。
這不僅僅是奮六世之餘烈那麼簡單,而是橫跨了兩個王朝的巨大變革,又豈是一個“推恩令”能夠概括的。
“推恩令”就好似西洋人結婚的戒指,是最後一道程序,看似關鍵,可如果沒有前麵的諸多努力,這個戒指是無論如何都戴不上去的。
在這個過程中,儒門也發展起來,最終擊敗道門,成為天下共主。從此之後,道門處江湖之遠,專注造反起事,孜孜不倦地給儒門造反,如正一道的割據蜀州,又比如太平道的黃巾大起義。直到千餘年之後,道門才終於擊敗儒門,奪回了天下共主的位置。
所以推恩令從來就不是什麼無解陽謀。
換成大魏末年,大魏朝廷一紙詔書,讓秦家、李家、張家等地方豪強諸子分家,來一個所謂的“無解陽謀”推恩令,這幾家多看一眼都算輸。
中原有一位武靈王,胡服騎射,可謂一代雄主。最後就是動了強大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最終竟是被活活餓死。
其實道門也麵臨這樣的困境,玄聖想要用九堂取代三道,加強集權,其實就是變相的推恩令。玄聖有重建道門、取代儒門、擊敗佛門的赫赫武功,無人能比的巨大威望,掌握了道門內的絕對實力,自然可以推動,強行建立了九堂,並從三道手中收回了“造物”、“鬼神”、“人間”的權力,重新分配給九堂。
可因為某些特殊原因,玄聖未竟全功,等於是做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此後的曆代大掌教竟是無人能推動半分,不否認有些人是不想推,可真想要推,隻怕是坐不穩大掌教的位置。其中唯一的例外大概是五代大掌教,他以紫霄宮為抓手,進一步集權,是玄聖之後第二個能同時更換三位副掌教大真人的大掌教。
隻是五代大掌教過於注重個人的權威,隻在意彆人對他個人的臣服,而忽視了製度的改革和建設,最終不僅沒有完成玄聖的未竟之事,還留下隱患,在他飛升之後,三道全麵反撲,他的繼承人壓不住局麵,反而變成了六代大掌教上位。
六代大掌教上位之初,三道在三位副掌教大真人的帶領下,內鬥達到了巔峰,其勢力也達到了曆代頂峰,幾乎能與玄聖初步整合道門時的三道相提並論。這時候三道上下自然想要動搖玄聖留下的九堂權威,瓦解五代大掌教的紫霄宮製度,將大掌教嫡係一脈邊緣化。
六代大掌教自然想要繼續維持玄聖留下的製度,所以剛一上位,就與扶持他上位的三位副掌教大真人發生了劇烈衝突,試圖效仿五代大掌教更換副掌教大真人。隻是三師都非等閒之輩,反而是聯起手來將他架空了,最終解散了紫霄宮。
第(1/3)頁
第(2/3)頁
待到六代大掌教飛升,三師乾脆不立大掌教,輪流掌權,於是有了輪值大真人。
國不可一日無君,不立大掌教,道門的統一從何談起?三道分家的趨勢已經初見苗頭。
所以說張月鹿並不激進,在這種背景下,她倒像是個溫和的改良派了,還是要努力維持道門的框架,然後去查漏補缺。真要是激進派上台,就該是三個道門了。
直到三師飛升之期臨近,這才不得不將推選七代大掌教提上日程,順帶著連八代大掌教的人選都初步確定了。也正因為如此,三位道門儲君才會如此年輕,甚至還不是長生修為,這不得不說是三師對內壓製的結果。
論地位,如今的三師隻是稍遜於道門中興之後的三位初代副掌教大真人,即李道虛、張靜修、大玄高祖皇帝,分彆對應了李家、張家、秦家三大豪強。
當時初步整合道門,有名無實,也沒有能夠服眾的大掌教,所以隻有三位副掌教,羽翼未豐的玄聖僅僅是道門的第四號人物。有些類似於如今齊玄素第四秀的位置,與另外三人有著明顯差異。
直到李家和張家的兩位老祖宗飛升,大玄高祖皇帝專注於逐鹿中原而逐漸淡出道門,玄聖才得以獨攬道門大權,最終成為初代大掌教,並帶領道門擊敗了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