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兩國交戰,勝負的關鍵隻在於那些身處山川之間的城池,以及城牆高厚的大城,比如秦之函穀關,唐之潼關、雎陽,春秋時期亦是如此。
魯國大部分的城池,城牆矮小,又無險可守,守兵也少,麵對來勢洶洶的大軍,並沒有什麼還手之力,秦易派出左右偏軍,各自率領數千人,就接連攻破這些城池,齊國軍隊同樣如此,一路橫衝直撞的攻破魯國城池。
除了分兵去把守那些攻下的城池外,兩軍主力很快就會師於曲阜之外。
玄國和齊國的一眾臣子並沒有什麼欣喜的神色,所有人都知道,從現在起,戰爭才真正的開始。
……
曲阜城牆之上守備森嚴,這座從周公旦時期就成為魯國都城的城邑,迎來了史上最危險的時期。
玄國是衝著滅亡魯國而來的!
魯國之中君臣眉宇間都是焦急,前往衛國求援的使臣帶回來了不好的消息,宋國來援的意向倒是頗為強烈,但僅僅依靠宋國,是不是真的可以,魯國不確定。
秦易最終沒等來完全體的吳起,他進入這個世界的時間終歸是太短,就算是世界意誌在加速氣運之子的出現,也還是時間太短了。
不過秦易也沒有多糾結,按照他滅國的速度,本來出生在衛國的吳起,很可能直接就變成玄國人,在玄國出仕了,那自然更好。
玄國加齊國十萬大軍,齊聚在曲阜之外,兵戈鋒銳閃爍著寒意冷光,滾滾烽煙直衝天際,一股肅殺之氣,飄落的秋葉更添幾分蕭瑟,即便是還不曾開始攻城,僅僅在外紮營,也讓城中魯國權貴不由自主的提起了心。
先禮後兵,春秋慣例。
秦易畢竟也不是不知禮的人,他命人寫下一封言辭懇切的勸降書,“天數有變,魯國之土,將歸有德之人,孤觀星有感,孤便是這有德之人,魯國之民將歸於孤所統率,現在魯侯如果願意倒戈來降,仍不失封君之位,若是一意孤行,不通天意,那就不能怪孤辣手無情,使魯國社稷傾覆,宗廟無人了!”
在春秋後期,各國都開始兼並列國,其中名聲最好的其實是楚國。
因為楚國是滅國後最厚道的一個國家,基本上每一個被滅掉的國家都不絕其祀,依舊讓原先的公族侍奉祖先,甚至還給予封君之位。
但那是對於滅國後的君主,現在秦易說願意賜予魯侯封君之位,在魯國君臣看來就有些羞辱的意味了。
畢竟魯侯現在還是君主,是正兒八經的周朝諸侯,現在接受秦易的封君,那就從周朝的諸侯,變成玄國的藩屬,可以說從身份上就直接掉了一個檔次!
“玄公簡直欺人太甚!”
魯侯縱然一向沒什麼脾氣,此刻也有些惱火,他憤怒之下,就憤怒了一下。
他還真不敢得罪秦易,萬一真的沒打贏,又得罪了秦易,說不準他真的會直接被處死,需知,燕侯就死在玄公秦易的手中。
魯侯將目光投向了季恒子,“季卿認為應當如何?”
在魯國中,權力最大的不是魯侯,而是季恒子,領土最大的也不是魯國,而是季恒子。
此刻魯侯心中煩惱,又無計可施,他心中早就對季恒子這個權臣不滿,恰好將所有問題都甩給他。
心中則暗道:“你不是自以為隱君嗎?現在國家都快要沒了,你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魯侯的心思季恒子自然能夠看出來,但此事他還真的不解決不行!
他的城邑現在基本上都在玄國和齊國聯軍控製之下,如果不能擊敗兩國聯軍,他就會一無所有。
而且在滅國後,從來隻聽說過留下公室國君性命,以奉承宗廟的,從來沒聽說過留下權臣卿大夫性命的先例。
如果魯國失敗,他在玄國中又沒有相識的人可以求情,很可能就會隨著亡國而死。
“國君,這封勸降書暫且留置,我魯國如今必須要堅守才是,隻要等到宋國援軍,隻要能夠讓齊國和玄國知道我魯國眾誌成城之心,他們就一定會退兵!”
魯侯暗自撇嘴,如果隻是堅守的話,那要你有何用,但麵上又商議幾次後,還是隻有暫時堅守這條路,等到群臣離開後。
魯侯在宮中踱步思索,他覺得不能這麼坐以待斃,要做兩手準備才是,投降是不能投降的,萬一玄國秦易說話不算話,就全完了。
想到這裡他伸手將自己的心腹招過來,附耳安排他們一些事,等著這些宮人離開,他才算是微微放下了一些心。
……
宋國中對於要不要幫助魯國,實際上吵得非常強烈。
讚同救援魯國的一派認為,一旦魯國被齊國所吞並,那齊國因為內亂而折損的實力就會恢複,日後甚至會更強,而且沒有魯國作為牽製,宋國就要直麵齊國帶來的壓力,雙方發生戰爭的風險會很大且宋國處於劣勢。
反對救援魯國的一派則認為,齊國並不能吞並魯國,楚國和晉國不會坐視魯國覆滅,現在宋國出兵,沒有絲毫的好處,反而給了齊國進攻宋國的理由,不如坐視齊國在進攻魯國的過程中消耗國力,等到齊國國力折損,宋國就可以在與齊國的鬥爭中占得上風,甚至讓齊國剛剛攻下的魯國,再次複國,使齊國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兩派共同的觀點就是攻魯是齊國所主導,所以都按照齊國占有魯國來分析,卻不知道這就已經是大錯特錯了。
宋公在分析了雙方的意見後說道:“孤以為諸卿的意見卻不是相左的,既然最終都是為了削弱齊國的實力,那為什麼我們不先答應魯國的求援,讓他們全力的抵抗齊國軍隊。
然後再拖延我們行軍的速度,讓他們在曲阜城下慘烈的廝殺,等到魯國難以支撐的時候,我們再突然出現,救下魯國,並且大敗已經疲累不堪的齊國軍隊呢?
這樣做,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呃……
宮殿中一時沉默,這的確是兩全其美,唯一不好的就是有點太沒有道義了,而宋國恰恰是個很講道義的國家。
畢竟能出宋襄公這種君主的國家,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