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了一眼在和德哥兒玩的侄子,比德哥小一歲,卻比德哥兒矮一個頭,身子單薄瘦弱。
山子去學堂,行不行?
孫伯民苦笑地說:“山子聽到德哥兒去學堂,他也吵著去,山子和德哥兒最要好了,兩個人經常一起耍,德哥兒去讀書,山子孤零零一個人,肯定不願意。”
孫三叔明白,小孩子嘛,彆人有的,他肯定也想要。
讀書的苦,隻有嘗過才知道。
把德哥兒送去學堂,小子哇啊哇哇地叫,還興衝衝跟山子分享。
山子知道後,想必也想去了。
孫三叔笑道:“也好,兩兄弟一起去,一起學,有伴呢。”
孫伯民問:“是送去鄭童生那邊吧?”
孫三叔理所當然地說:“哎呦,大哥,也隻能送到他那,誰叫咱們方圓百裡,就隻有他一個童生。除非你送到縣裡去,聽說縣城有一個秀才,但那家可要走科舉的才會送去,咱們家的就隨便識字,用不上。”
之所以不送到鎮上,那是因為鎮上也沒有童生老爺。
黃陽縣不僅經濟貧困,教育也貧困。
據說整個縣除了在府衙的領導班子,就隻有2個秀才,還是新朝一開始考上的。
那時候人才凋零,稍微有點學識的能憑借運氣考上。
鄭家村的鄭童生就是新朝的第一屆考試考上的。
孫山從何書瑜的口裡得知,大乾朝是新朝,今年泰啟二十四年,表示皇帝在位24年。
而當今的皇帝就是開國皇帝,具體歲數瑜哥兒沒說,孫山也不知道。孫伯民和孫三叔從未想過兒子走科舉道路,這種費時費錢的道路,農村人走不起,也沒想過走。
孫家希望能借著孫大姑的庇護,讓兒孫有個比父輩好的生活。
孫伯民問:“束修怎麼算?”
孫三叔兩個兒子都在鄭童生處讀書,知道鄭氏學堂的規矩,認真地說:“一年學費1兩,至於書本筆墨另算,永哥兒剛開始讀書,買了好幾本書,還有筆墨紙硯,大概要2兩。”
也就是說想要走進學堂,起碼要3兩銀子。
孫家村普通農戶一年收入才2-3兩,所以供一個娃子去學堂,那是非常艱難的。
孫家村除了孫山家,就村長家有娃子去上學,其他鄉親的,沒聽過有人去。
這是一個知識被壟斷的年代,沒錢根本無法讀書。
孫三叔抱怨道:“哎,大哥,我家三個孩子一起入學,我苦啊。”
孫伯民白了一眼三弟,苦是苦了點,但彆忘了,家裡的娃子讀書,大姐都會資助。
比如德哥兒今年確定去學堂,大姐二話不說又給了三兩銀子報名費。
這些是大姐公開做的,孫家人都知道。
三弟是苦了點,但絕對沒有他說的那麼苦。
每年田地收入,上山采山貨收入,前些年賣柑橘的分成,還偶爾去縣城打零工,七七八八加起來,三弟絕對能供得起。
孫伯民想著明年再送山子去讀書,但山子吵著提前去,大姐不知道,所以才沒資助。
孫伯民有銀錢,隻有一個兒子,能負擔得起,也不用麻煩大姐。
喜歡我,孫山,科舉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