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殿試三月十五日舉行,傳臚大典在三月十八日辰時。
三月十五日晚,在文華殿,受卷官將所有考生的卷子收集好後,交給彌封官。
彌封官蓋上彌封關防印送掌卷官,然後將考生卷子統一送給東閣讀卷官,等待三月十六日讀卷。
殿試不像鄉試,會試需要把學生的考卷謄寫出來,殿試隻需要把考生的名字和資料密封起來即可。
所以如果朝中有人參與閱卷,考生的字跡會輕易地被認出來。
同時一個考生寫得一手好字,或許會得到閱卷官的賞識,從而名次更靠前。
這就是朝中有人好做事,以及為什麼每一個夫子都強調考生要寫得一手好字。
如果得到閱卷官的關照,更容易先拔頭籌。
三月十六日卯時,讀卷官會齊聚一堂進行評審試卷。
由於隻有一天時間評審卷子,把所有卷子仔細閱讀評審是做不到的,這時候會出現墨守成規的“潛規則”。
讀卷官會先把會試前十名的卷子抽出來進行評閱。
這十名考生千錘百煉,勇闖獨木橋在會試先拔頭籌,知識水平肯定過硬,考官先仔細評審這些卷子。
如果發現言之有理,又沒有什麼犯禁忌,都會擇優錄取。
一甲三名大多數都會在這十分卷子裡選擇,剩下的七分也會在二甲錄取的頭名。
所以會試能考個好成績,殿試的成績一般都不會差。
殿試還有一些默認的“潛規則”,特彆是前三名,除非天賦異稟,要不然都會作為平衡朝中的力量來評選。
比如上一屆錄取了誰誰家的孩子或者學生,這一屆就算誰誰家的孩子或者學生闖入來,也不會再次給頭名,而是將頭名派發給另一家的孩子或者學生,以達到力量平衡的作用。
就算誰誰家的孩子或者學生都非常優秀,但能被評為頭名還要看天時地利。殿試的主考官雖然是當今聖上,考生也是天子門生。實際主考官是“內閣”,決定考生的名字更多是“內閣”。
雖然說狀元,榜樣,探花是皇帝欽定,可把卷子呈現給皇帝閱卷是內閣。
考生的卷子想放到皇帝跟前是千難萬難,隻有讀卷官認為你的卷子好才是好。
就算皇帝認為你的卷子好,也需要展現在皇帝跟前。
殿試成績,與其說由皇帝親自定奪,還不如說由內閣老決定。
閣老預先挑選出了明天用於讀卷的試卷共計10卷,並決定於皇帝麵前朗讀的試卷順序。
第(1/3)頁
第(2/3)頁
而剩下的幾百份試卷便讓其他讀卷官評卷、分類。
評卷官會在卷子上畫“o”或“x”,“o”越多,則最終名次會更高。
特彆是後麵的卷子,顯得無足輕重,評審官粗略地瀏覽一遍後,可以隨心所欲地畫上“o”或者“x”。
當然如果一份卷子前麵讀卷官都給“x”,後麵的讀卷官就算想給“x”,也會改成給“o”。
一份卷子全打“x”,這是沒事找事做,讀卷官為了“得過且過”,也不會讓這種極端的情況出現。
三月十七日辰時,皇帝親自到文華殿,由讀卷官至禦前跪讀。
依照順序,最先讀的三份試卷是閣老預先判為一甲的試卷,讀畢三卷後,除非皇帝下令繼續讀卷,如果沒有命令,讀卷官就把剩下的7份卷子讓司禮監官依次接卷,全放在禦案上。
然後各官便會退出文華殿。
等候皇帝欽定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欽定完後,閣老領回這些試卷,皇帝也就回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