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居正聽皇帝詢問,徐階到底會不會老實還田。
“臣不知。”張居正搖了搖頭說道。
張居正跟小皇帝打啞謎,小皇帝也不客氣,甩了甩袖子,背在身後一邊離開文華殿,一邊笑著說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臣恭送陛下。”張居正俯首送彆皇帝離開文華殿。
他就知道自己那點心思,根本瞞不住皇帝,張居正之所以搞這那麼大的陣仗,壓根就不是為了對付徐階,而是磨好了刀,張居正舉著刀,告訴徐階,不僅僅你們會玩倍之的把戲,他也會。
張居正搞這麼大的陣仗,壓根不隻是為了徐階那二十四萬畝的田,而是南衙被侵占掉的七萬頃田畝,這七百萬畝的常田,才是張居正圖謀的核心。
徐階還田,他最好抵抗,最好用儘了全力去抵抗,這樣一來,張居正正好借機擴大化。
國家財用大虧,朝廷無糧無錢,隻能想辦法,張居正想的辦法是誰有錢糧問誰要。
下午時候,朱翊鈞出現在了西苑的寶岐司內,他路過了承光殿,這個當初嘉靖皇帝召見輔臣的權力中樞。
嘉靖年間帝國的權力中心不在文華殿,而是在承光殿,這就是大明的製度設計,隨著皇帝的喜好而隨時轉移。
太液橋共有十八折,乃是漢白玉的拱橋,雖然已經有了三百餘年的曆史,但是依舊極為牢固,而廣寒殿則是數年多未曾修繕,在寶岐司設立籌建的時候,廣寒殿在人們的驚呼聲中轟然倒塌。
張鯨、徐爵兩個宦官,在大梁上發現了一百二十枚鑄有‘至元通寶’字樣的金錢。
這一百二十枚的至元通寶,乃是當年胡元世祖皇帝忽必烈鑄的漢文小平錢,直徑一寸,郭細肉厚,穿孔適中,正麵漢文,背麵是八思巴文,八思巴是忽必烈活著的時候胡元的國師,八思巴文是這位國師發明的新蒙文。
到了萬曆年間,已經無人再用這種蒙文了。
嘉靖皇帝從嘉靖二十一年,一直住在這座忽必烈建造的廣寒殿內,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
廣寒殿沒有坍塌時候,就是又老又破,大梁三百年未曾動過的老房子。
朱翊鈞從這一百二十枚銅錢裡,挑選了品相最好的六枚,賞賜給帝國元輔張居正,又挑了三枚給了帝國諫台台長海瑞。
廣寒殿的建築垃圾清理之後,瓊華島上開始了大興土木,確切的說就是蓋了幾間房舍,平整花苑土地,擴建了火室育苗房。
廣寒殿已經塌了,新落成的寶岐殿的格局,和張居正的全楚會館極其類似,更像是個家,之前朱翊鈞跑到全楚會館蹭飯,對全楚會館的格局就頗為喜歡,這就直接抄來用了。
朱翊鈞的儀仗走過了十八折的太液橋後,站在了寶岐司麵前的廣場上,看到了戚繼光、俞大猷、馬芳。
俞大猷回京已經十五日有餘,他回京除了做大明提舉京營將才的副總裁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差遣,領番薯苗在鬆江府等地麵,試著推廣種植,而俞大猷可以自由出入寶岐司,學習番薯育苗之法。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三位武將五拜三叩首見禮。
而朱翊鈞示意三位將領平身,讓馮保端來了三個育苗盒,育苗盒裡隻有一顆鬱鬱蔥蔥的薯苗,育苗盒就是單純走個形式,示意他們帶著薯苗推廣,但真正具有推廣意義的是他們每人將從寶岐司支取三千斤經過了掐尖、高溫鈍化殺青的薯苗所孕育的薯種。
這些番薯才是育苗之法。
戚繼光帶著番薯,將會在薊州、永平、山海關進行屯耕,俞大猷帶著番薯前往鬆江府進行屯耕,而馬芳將番薯帶回宣府大同進行屯耕。
朱翊鈞微微欠身,看著身後鬱鬱蔥蔥的田畝,沉默了片刻才說道:“我朝以武定江山,設立天下軍屯衛所,萬夫一力,天下無敵,今日,朕欲推廣薯苗以救荒之用,屯耕之事,就拜托諸位將軍了。”
大明朝的屯耕,主要由軍屯衛所完成,大明腹地的衛所早就敗壞的一乾二淨,隻有邊方還有部分的軍屯衛所進行屯耕。
“莫敢不從。”三位將領行軍禮領薯苗。
朱翊鈞讓俞大猷留下,走進了代替廣寒殿的寶岐殿,打量著麵前這位七十歲的老人,俞大猷已經進入古來稀之年,出生在明孝宗弘治十六年的俞大猷,今年已經七十歲了。
他滿頭白發寫滿了大明這七十年的風風雨雨,滿臉溝壑臉上的滄桑是大明的起起伏伏。
為了表示自己還能打仗,隆慶六年,俞大猷給譚綸寫信說自己的寶刀未老,六十九歲了還能讓女子懷孕。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說自己還能吃五碗飯!
而俞大猷,俞龍,大明帥才,為了表示自己還能打,說這種六十九歲讓女子懷孕的話,依舊不能獲得領兵的機會。
現在俞龍來到了大明皇帝的麵前,表麵上,是讓他領薯苗前往鬆江府屯耕,但俞大猷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
這次的還田,絕不是那麼輕鬆而簡單。
“俞帥,海瑞提舉俞帥入朝,朕本欲留俞帥與左右討教兵法,怎奈何國家飄零多變,鬆江府開海,事關國之大利害也,故此大受俞帥前往鬆江府,再建大明水師。”朱翊鈞說完示意馮保拿來了一把天子劍,朱翊鈞將天子劍遞給了俞大猷說道:“可斬不臣。”
鬆江府的事兒,隻有俞大猷這條強龍才能管,才能做那塊無論多大風浪,都不讓鬆江府市舶司這條巨擘沉默的壓艙石。
強龍才能硬壓地頭蛇。
鬆江府市舶司,就是俞大猷前往鬆江府的最大任務。
戚繼光領京營,朱翊鈞能用的之後俞大猷前往鬆江府以強壓人,徐階還田的事兒,絕對不會那麼輕鬆。
朱翊鈞將海瑞的奏疏拿了出來,和俞大猷詳細的講解了一番關於鬆江府開海事的規劃,徐階不是重點,重點是開海。
“廉頗老矣尚能飯矣,陛下天恩,臣赴湯蹈火以嘗聖恩。”俞大猷接過了天子劍握在手裡,俯首說道:“臣有三請,還請陛下應許。”
俞大猷要是唱高調,那朱翊鈞怕是要失望,俞大猷提條件,那證明俞大猷對自己回京之事早有揣測,做了規劃。
大帥就是大帥,跟明白人說話就是這麼輕鬆。
“愛卿暢所欲言。”朱翊鈞笑著說道。
“臣請三千南兵隨臣南下鬆江府。”俞大猷提出了第一個條件,沒有庶弁將(基層軍官),俞大猷就是強龍也過不了江,壓不了地頭蛇。
和戚繼光的觀點非常一致,軍隊的組織度,就是戰鬥力的基本保證。
“準。”朱翊鈞點頭說道:“戚帥那邊會調撥三千南兵給俞帥。”
“臣第二請,請調廣州都指揮僉事陳璘為臣佐貳,隨臣前往鬆江府,陳璘有謀略,善將兵。”俞大猷專門提到了一個人,廣州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武官陳璘。
“這可是兩廣總督殷正茂掌心肉,俞帥這就要走了,怕是殷總督要氣個半死,這是元輔先生的人,朕會跟元輔先生商議。”朱翊鈞笑著說道。
殷正茂,兩廣總督,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和張居正同榜出身,以南京兵部尚書兼任兩廣總督。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政局牽一發而動全身。
高拱門生、兩廣總督李遷,在兩廣做總督,平定古田苗民韋銀豹、黃朝猛之亂,李遷卻是屢戰屢敗,而李遷本人全無兢慎之心,屢誤軍機,驕逸喪敗匪焰猖獗,期月被賊人連陷數縣,乃是失土之臣。
張居正和高拱額決裂,就是兩廣總督人選上。
把兩廣總督交給了李遷,李遷卻屢戰屢敗,被打的丟盔卸甲,而張居正以次輔的身份舉薦了殷正茂這位同榜,高拱和張居正圍繞著兩廣總督的人選,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最終張居正大獲全勝,殷正茂在隆慶五年末成為了兩廣總督。
因為關鍵時刻,李遷又輸了,被隆慶皇帝下聖旨責令其原地致仕,開缺回籍,不必入京謝罪。
李遷打不贏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兒,因為李遷到了兩廣總督就開始吃空餉,慶遠報軍五萬,殷正茂到了地頭,把慶遠地麵扒拉了下,滿打滿算就找到了三千老弱病殘。
也就是說李遷就任兩廣總督平叛,就已經開始吃空餉了。
隆慶五年殷正茂到地方後,就發現了這裡的複雜,內有苗民民亂外有倭寇滋擾。
第(1/3)頁
第(2/3)頁
殷正茂用了三年的時間,才讓兩廣地區逐漸恢複了穩定,安定的方法就一個字—贏。
戰事發生在哪裡,殷正茂就贏在哪裡。
而陳璘就是殷正茂手下的大將,屢建軍功,現在為都指揮僉事,按照陳璘打仗的本事,怕是過不久就能獨當一麵,而俞大猷請陳璘為佐貳,也就是副總兵前往鬆江府地麵,自然有他的用意。
這就是大明東南局麵糜爛中,非常非常詭異的一件事,隻要清丈,必鬨倭寇。
這其中到底有沒有因果關係,誰也沒有證據,但事實的確如此,一旦朝廷開始了清丈,倭寇立刻就開始翻江倒海,俞大猷在防患於未然。
他歲數大了,哪怕是自己突染惡疾或者有敢撓公法,傷任事之臣者把俞大猷給傷了,那也有戎事方麵的人才主持局麵。
二來,需要一個獨當一麵的衝殺悍將,陳璘顯然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三來,陳璘是個悍將,在皇帝麵前談起,露露臉,混個臉熟。
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他們受的委屈,不能再讓新生代的將領繼續受了,打了勝仗還要被不斷的罷免,言官隻需要說幾句,所有的功勞都被抹除的委屈,不能繼續這樣了。
富國強兵,這強兵二字,非一蹴而就,需要水滴石穿,量變引發質變。
“臣需要至少五年時間,三年練兵,兩年安定,大明水師方有成效。”俞大猷給了一個具體的時間表,五年,他隻需要五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一切,希望朝廷能給他這麼久的時間。
“無不可,可順延。”朱翊鈞給了一個寬泛的回答,五年如果太短,那就十年,二十年,朱翊鈞才十歲,他能等得起,但是這件事必須要辦。
那都是朝廷的田!確切的說,那都是朕的田!
朱翊鈞極為鄭重的說道:“朕德涼衝齡,倚毗俞帥為國之柱石,希望俞帥能為朕、為大明、為天下萬民撐起東南的一片天!”
俞大猷再俯首說道:“臣謝陛下隆恩,必肝腦塗地,為王前驅。”
俞大猷領命之後,去尋了海瑞、張居正、譚綸,互相溝通之後,沒有在京師過夜,火速前往了南衙地麵。
汪道昆、張誠等一眾,將會擇日啟程。
是夜,乾清宮裡,小皇帝聽聞俞大猷已經先行離京,頗有感觸的說道:“辟土開疆曆經天緯地之功,功蓋古今人第一人,出將入相有黼國黻家之才,才兼文武世無雙,俞帥果然是帥才,行事雷厲風行。”
張宏麵色猶豫了下才開口說道:“臣倒是以為,若是沒有陛下,俞帥、戚帥,即便是胸中縱有萬丈豪邁氣,也不過是壯誌不得酬、雄心無展布的悲戚而已。”
張宏是很清楚大明朝廷的那些個把戲,誰越能打,誰就會被彈劾的越是厲害,折衝之功隻需要言官三言兩語就可以抵消。
俞大猷在倭患漸漸平息之後,便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這位寫出了《續武經總要》的帥才,終究是鬱鬱而終。
“你很擅長拍馬屁,以後不要再拍了,朕身邊的人,不應該進這些讒言。”朱翊鈞對張宏的馬屁做出了十分清楚而明白的指示:說的好,以後不要再說了。
張宏其實很想說,自己說的是實話,但陛下有明確旨意,他隻好俯首說道:“臣遵旨。”
“俞帥的那本《劍經》拿來朕看看。”朱翊鈞今天得了一本武林秘籍。
真正的武林秘籍,由俞大猷所寫的《劍經》。
朱翊鈞打開一看,發現這劍經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這一本武林秘籍裡,壓根就沒講什麼劍法,沒有短兵,講的棍法、弓法、陣法。
之所以叫劍經,其實是俞大猷一身的本事,都是荊楚長劍而來,劍經,講的就是短兵長用之法,就是俞大猷的看家本事。
當然這本劍經,也被戚繼光收錄在了《紀效新書》之中,朱翊鈞之前就看過,他手裡這本是俞大猷親自注解過的注解本,看完之後,收獲極大。
大明武人,尤其是軍陣的軍卒,似乎對短兵都看不太上,比如緹帥朱希孝隻認一寸長一寸強,而戚繼光則是我長我自強,俞大猷在劍經,本來討論短兵武藝的著作裡,寫的全是棍、弓、陣。
“極妙,極妙。”朱翊鈞對劍經相當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