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陛下登基至今,陛下從來沒有虧欠過他殷正茂一分一毫,甚至屢次恩賞,多少罵名,殷正茂都不是很在乎了。
“殷部堂免禮。”朱翊鈞嘴角勾出了笑容。
張居正歎了口氣,小皇帝你就演吧,欺負殷正茂不知道朝中的具體情況,欺負殷正茂不了解皇帝的真麵目。
小皇帝怕是早就料到了有人要鋌而走險,甚至早就等著這一天。
朱翊鈞去太液池用彈弓打魚,總是離水很近,他在等人把他推下去,他會遊泳!結果沒等到落水,等到了火燒大殿。
其實大明改國姓,不是說要把殷正茂的殷去掉,不是讓殷正茂徹底背棄祖宗,而是一種恩榮,隻需要在奏疏裡,從臣殷正茂,變成臣國姓正茂就足夠了。
這是一種團結人心的做法,對呂宋是大明領土的進一步確認。
“殷部堂隨朕來。”朱翊鈞開始顯擺了,顯擺他的七個櫥窗的成果。
殷正茂越看越是心驚,大明眼下表現出了它的矛盾性,一方麵大明在蒸蒸日上,一方麵大明皇帝的身家性命遭到了實質性的威脅,看起來岌岌可危,這七個櫥窗裡的東西,每一樣都可以讓大明變得更好,同樣每一樣,也會讓陛下更加危險!
有些蛇鼠蟲蠅真的是太該死了!
朱翊鈞和殷正茂講述著曲柄,圓周到往複運動的變化,完成了文華殿偏殿的參觀。
高拱是馮保帶著介紹的,殷正茂是皇帝親自講解,聖眷正隆,簡在帝心。
“這是什麼?”殷正茂看著一個很奇怪的模型詢問道。
朱翊鈞看著麵前的模型說道:“戚帥發明的法子,看模型不太直觀,咱們去兵仗局看看,這是一種全新的鑄造法。”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
戚繼光擅長打勝仗,他對軍械的鑄造十分的留心,為了鑄造合適能用的炮,戚繼光也是和工匠們認真的溝通交流之後,得到了一個法子。
在大明:鑄十銃、炮,能得二、三銃可用者,便稱高手。
這說的是大明的鑄炮鑄火銃的良品率,哪怕是能工巧匠,那良品率也隻有20%到30%,而且一旦在戰場上炸膛,問題會非常嚴重,防禦和進攻都會出現紕漏和差錯,很容易被敵人抓到機會。
如何提高良品率,減少炸膛,就成了戚繼光思考的事兒,而戚繼光一直在觀察,進行經驗總結,終於找到了大明鑄炮法的問題所在。
大明的鑄炮法大體分為了兩種,第一種是砂模,就是翻砂工在沙子中添加黏土和水,不斷的攪拌夯實,最後形成模具,而一台大將軍炮的砂模短則一個月,長則三個月,再加上恐怖的廢品率,就讓砂模鑄炮有時間漫長、無法大量鑄造等等缺點,失蠟砂模鑄炮法也是如此。
第二種則是鐵模鑄炮,鐵模鑄炮有若乾種好處,將泥範翻鑄鐵模,然後用鐵模鑄炮,就是將模具由砂模改為了鑄鐵模型,這樣一來不用浪費工期,可以大量鑄炮,炮模還可以反複使用,以減少製模成本;不必像泥模那樣需要等待模具陰乾,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鐵模鑄炮這麼好,為何還要改良工藝呢?
鐵範鑄造,不是什麼新鮮的技術,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就已經大量應用,沒有什麼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鐵模鑄造最大的問題就是炸膛,所以要不斷的加厚炮壁來防止炸膛,而後這個炮就越鑄越大,越鑄越重,這和戚繼光要拿火炮野戰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七八千斤的火炮,隻能填裝十二斤的火藥,打了兩炮,炮管被震裂了,還打什麼?
鐵模鑄炮的最大問題是,冷卻是由外向內的快速冷卻,炮膛的內壁就會出現大量又硬又脆的白口鑄鐵,硬,就無法以削磨,炮膛內無法鏜削光滑,而脆,就會因為爆炸造成斷裂。
大明普遍使用的良品率比較高的方法是:內鍛外鑄的雙層鐵炮。
內部為熟鐵,外部澆鑄生鐵,大明的火炮賣相很普通,外麵大量的沙眼氣孔,有的時候火炮發射,還會掉出來一塊,樣子醜不要緊,性能好就行了。
掉一塊也不妨礙火炮繼續發射,後麵修修補補也能用,全都是因為內鍛熟鐵的炮芯。
炮芯是百煉熟鐵鍛造而成,故而外層炮體損壞,而內層炮體依舊完好無損,因為外層的生鐵,僅僅是起到加固內層鍛鐵炮膛的作用,澆築外層的工匠變得為所欲為了起來,脫落了補上就是。
第(2/3)頁
第(3/3)頁
所以大明的火炮隻要內層鍛鐵炮芯不壞,就能一直用。
而戚繼光的法子和砂模、鐵模、內鍛外鑄都有所不同,他用的法子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們的集思廣益所得。
朱翊鈞來到了兵仗局,兵仗局太監接到了消息時間太晚了,打掃衛生還沒完,陛下就已經到了。
“天字號二十七號大將軍炮。”朱翊鈞來到了倉庫,讓人拉開了遮蓋的篷布,笑著說道。
天字號是禦製,皇帝親自監工,二十七號炮不是它有二十七個兄弟,它是大明的第一個新鑄炮法鑄炮二十七次成功,並且順利多次火炮發射。
炮身按照官階高低自上而下一共有257個字,從敕造二字,英國公張溶、定國公徐文壁、遷安伯戚繼光一直到工匠的名字,都在火炮之上。
朱翊鈞站在火炮前,抬頭看著這八斤藥炮笑著說道:“此炮通長七尺二寸三分,內徑三寸三分,外徑八寸一分,炮身倍徑24,重為1800斤,射程大約為八百步。”
“內鍛外鑄的法子其實已經很好了,有效的提高了良品率,但依舊有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不能大量鑄造,產能有限,一個炮芯的鑄造需要數月的時間,生產效率低下,同時內徑最大為六寸,就不能再大了。”
“這就促使了這門火炮的誕生。”
“鐵模內水冷鑄炮法。”
長期的實踐鑄炮發現,火炮鑄造廢品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炮管內外的冷卻速度差距問題,砂模、鐵模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炮芯是一種折中的法子。
而且炮管的口徑越大,炮管壁也越厚,炮管內外冷卻速度的差距也越明顯,由於這冷卻速度的差距,許多材質不夠好、不夠均勻的炮管,就會在冷卻時,因為熱脹冷縮的緣故,而在火炮身管產生裂痕。
炮身出現裂紋,就是廢品。
而且最關鍵的是,炮管內外冷卻速度的差異,有些裂痕外表上是看不見的,而是在管壁金屬內部。
所以當時造好的火炮,均需作第一次試放。就是在炮管內填滿火藥但不裝炮彈,釋放一次,以管壁無裂痕者為合格,這樣做叫試炮,但是往往試炮合格的火炮,到了戰場上,還是炸膛或者炮身斷裂。
因為冷卻速度差異導致的裂痕一次不會被炸裂,兩次三次可以。
這也是為何人參鐵能被寧遠伯李成梁拿來當禮物的原因。
廣寧衛有一門火炮,名字叫耀威大將軍炮,雙層萬斤鐵炮,可以使用四十七斤的鐵彈、二十三斤火藥,炮身是內徑的15倍,一萬多斤重,威力強悍,但一台炮一萬多斤,不便運輸,隻能做城防炮。
大明並沒有廣泛的人參鐵,所以改良工藝勢在必行。
戚繼光和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們,給出的答案是,鐵模,鐵模可以大規模的鑄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鑄炮外麵冷卻過快,內部冷卻過慢導致的白口鐵堆積內側。
工匠們選擇了水冷,內模水冷技術。
經過了二十七次的試製,終於完成了鐵模內水冷鑄炮法的研製,對於內部水冷的速率,是二十多次的實踐最後得到了的一個結果,這樣極大的加快了火炮鑄造速度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良品率。
殷正茂圍著那門大炮嘖嘖稱奇,很快就明白了這種新技術的應用範疇,他呼吸有些急促的說道:“這豈不是說能造重炮了?”
“是的,兵仗局設計了一種艦炮。”朱翊鈞點頭說道:“他擁有三寸五分的內徑,外徑則是由尾部厚重到頭部薄而漸變,炮身長約九尺五寸一分,重量為2000斤左右的艦炮,射程在八百步以上,可以裝九斤多重的實心彈或者開花彈,在三百步內可以有效擊穿四寸厚的木製甲板。”
“遺憾的是,還沒造出來。”
殷正茂是水師,他當然關心艦炮,現在的威力大的大將軍炮缺點太多了,一台炮最少也要五千斤以上,這個載重,換成糧食和淡水,可以有效的增加續航,新的鑄炮法,可以有效的降低重量的同時,增加火炮威力。
艦炮還在試製,他這次回航,不知能不能領到這種威力更大、重量更小的火炮。
殷正茂跟著皇帝的腳步,看了兵仗局鑄炮的廠房,尤其是對於水冷和炮壁重量的厚度有了疑問。
朱翊鈞解釋道:“這尾部的爆炸威力最大,所以最為厚重,同樣頭輕腳重,也能保持重心,讓火炮更加穩定,如此設計的原因,是因為這張圖,爆炸威力的曲線圖。”
“這是度數旁通的結果,具體的測量法,是這樣的。”
朱翊鈞解釋了下膛壓的概念,在不同的部分鑽孔,填入鉛子,火炮爆炸後,鉛子被激射而出,穿透木板的深度,就是膛壓的具體體現。
尾部膛壓高,炮壁厚重,前部膛壓小,則炮壁輕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重的同時,不會影響到火炮的性能,尤其是使用壽命。
殷正茂已經震撼到了麻木,陛下為了振武,真的費了不少的心神。
殷正茂要在京堂待上半個月的時間,主要是參加廷議,確定呂宋的郡縣化方案,這一點在殷正茂進京之前,張居正已經給殷正茂去過了書信,詳細的解釋過了。
殷部堂回京,住在全楚會館,他是楚黨,是張居正的嫡係,是張居正打贏高拱的製勝王牌。
是夜,張居正專門開了瓶國窖,地瓜燒,這是陛下親手釀的酒,屬於蒸餾酒的烈酒,張居正給殷正茂滿上之後說道:“石汀兄,此杯酒敬英雄。”
殷正茂大張居正十二歲。
張居正對殷正茂是十分敬佩的,文進士領兵打仗,是個出力不討好的活兒,打輸了死,打贏了在興文匽武的風力輿論之下,戰場上贏,廟堂上輸,所以殷正茂親自領兵打仗,是英雄也。
“石汀兄,明日就把全楚會館的腰牌還我吧。”張居正一飲而儘,笑著說道:“怎麼說現在殷部堂已經是國姓爺了,規矩不能壞。”
“我之前連續幾份書信到廣州,反複勸部堂收斂點,部堂不肯聽,現在隻能出海了,也回不來。”
殷正茂一飲而儘搖頭說道:“收斂不得,行百裡者半九十,眼看平倭功成,就得愈加恩賞,我殷正茂這輩子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兩廣倭患,至於攻呂宋,不過是給養的客兵找個出路罷了。”
“大明無他們的容身之地,去呂宋就恰好。”
“的確前有朱紈,後有胡宗憲,我這個兩廣總督平海寇,不見得能落到好下場,有時候在想,戰死沙場也比戰場贏了,朝堂輸了要強,但是人在東南,見慣了人間慘狀,便不能不平倭。”
殷正茂能理解張居正書信裡的回護之意,但是他從領了平倭差事之後,就隻有一條路可以走,把所有膽敢進犯的倭寇,全都殺死,這就是他唯一的一條路。
“誰燒的皇宮?”殷正茂眉頭緊蹙的問道。
張居正沉默了下說道:“張四維、吳兌、方逢時為首,山西僅僅涉及到的族黨就超過了二十四人,包括了楊博的親眷、王崇古的親眷,論斬計1728人。”
“這麼多?”殷正茂呆滯了一下說道:“元輔怕是要擔罵名了。”
“挨點罵就挨點罵吧。”張居正搖頭說道:“有些委屈,陛下不能受,臣子挨點罵不是什麼大事。”
“我不這麼認為。”殷正茂不讚同張居正這種說法,他頗為凝重的說道:“元輔新政,這會是一個具體的突破口,元輔在,自然不必多說,不在了,一定是反攻倒算的開始和突破口。”
殷正茂清楚的知道張居正的抱負。
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