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年發工資需要多少錢?”
“財政供養人員9700多人,其中,縣直單位公務員和事業編1700多人,鄉鎮乾部1200餘人,剩下的就是教師和衛生係統人員,每年發工資大約需要18億左右。”
“也就是說每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夠發工資的,還需要依靠轉移支付和借款。”梁江濤沉吟道。
他知道中西部地區基層財政狀況不佳,但沒想到差到了這種程度。
工資隻是三保的一個方麵,除此之外,還要保民生、保運轉。
這樣下去,何談發展?
就算能有增長,也是透支未來而出現的虛假繁榮。
有什麼意義?
“書記,加上保民生、保運轉,每年一共需要2億多,如果再進行項目建設,隻能爭取上級撥款,本級財政配套一般都是通過舉債。不過這幾年土地使用收入快速上漲,今年預計提升更多。如果加大賣地的力度,可能是一個好辦法。”孫一民道。
這梁江濤當然知道。
從今年開始,全國將進入房地產快速發展的時代。
土地使用收入屬於政府性基金收入,也就是賣地款項,再過幾年後形成了有名的土地財政。
越是中小城市,越是依賴土地財政。
但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手段。
短時間內看能夠得到大量資金。
但從長遠看,一是地總有賣完的那一天,不具有可持續性。
二是容易形成依賴,畢竟這錢來的太簡單了,而且房地產開發中很容易出現**現象,所以很多領導乾部熱衷於搞土地財政。
像燚城這樣的四線小縣城,很容易形成土地財政依賴,其實是一種寅吃卯糧,得到的全都是泡沫,經濟發展全被耽誤了。
潮水退去,一地雞毛。
再想轉型,已經沒有機會了。
所以,產業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樣,從省發改委的項目款裡擠出來,優先償還縣直部門對於民營企業的欠款,其他欠款,包括鄉鎮的欠款,三年內償還完畢。”梁江濤道。
“是,書記。”
梁江濤的指示,孫一民當然絕對服從。
原則上講,項目款要專款專用。
但地方挪用項目款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各級審計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都知道基層工作複雜,各種矛盾多發,需要很強的自主配置權。
何況,省發改委一共有八億項目,體量巨大,擠出一點兒來問題不大。
孫一民預估了一下,欠民營企業的錢也就是七八千萬,很容易就還清了。
隻有明年的事,明年再說。